董卓这个人很有意思,因为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要详细介绍一下他。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那里主要居住的不是汉人,而是羌族人,临洮九成以上都是羌族人。而出生在临洮的董卓,从小长得就五大三粗,高大威猛。小时候的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也就是说,长得膀大腰圆的董卓非常喜欢行侠仗义,爱出风头,也挺能惹事,他专门扶植弱者,还仗着地主家族的出身,花费钱财结交了羌族人的“豪帅”。在临洮他不但在汉族人中威信很高,就是羌族人也惧怕他,那时候他就是除暴安良、扶弱除强的代表人物,从这些事情当中,也能看出,董卓是非常的厉害。曾经有人传言,董卓能带着两匣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都畏他三分,曾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了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后来,朝廷进觉得羌族人聚居在一起不是好事,就想将羌族人迁离临洮,这必然会引起故土难离的羌族人的反抗,羌族人以暴力反抗朝廷,使得朝廷无法达成目的。
面对羌族人的反抗,由宦官掌控朝政的朝廷根本就无力派兵前往镇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能是求助于当地的一些地主土豪,依靠他们的力量来镇压羌族人的暴乱。当时,陇西的地方官员向朝廷极力推荐董卓,说董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无疑给董卓开创了一个走向仕途,发展势力,实现个人野心的大好时机。
最早的时候,朝廷任命董卓为凉州的兵马掾,领兵巡守边塞。很快,董卓凭借他的优异表现,担任了羽林郎,统率着朝廷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的所有官军。不久,他又升为直属大将军管辖的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族人。在长期的征战中,能征善战的董卓战绩非常突出,很快就因功迁升为郎中、并州刺史、河东刺史等官职。
董卓在仕途这条道路上,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是的街头霸王,平步青云,一直变成了掌管数万军队的官军将领。然而,幸运的董卓,因为他自己所犯的一个错误,几乎断送了仕途之路。当黄巾军叛乱爆发的时候,董卓为了抢夺功劳,主动率兵去帮助卢植,后来还接替卢植,率领官军与张角率领的黄巾军主力交战,结果董卓的军队被黄巾军打得大败,狼狈的逃回了回去。事后,朝廷将他贬职,把他撵回了陇西。
可是没过了多久,朝廷又重新启用了董卓,派他跟随车骑将军张温攻打反叛朝廷的边章、韩遂等人。
董卓率领官军与边章、韩遂率领的叛军在美阳形成了对峙,董卓还没有想到怎么战胜叛军,只能命令官军先安营扎寨,等待良机。结果就在当天晚上夜半时分,天空中特别特别的明亮,长约十丈的流星不断的从天空中划过。那个时候还没有流星雨的概念,叛军愚昧,认为那是老天将要降下惩罚,于是他们顾不得再和官军交战,连夜撤兵,狂奔而逃。
叛军跑了,董卓赶忙率兵追杀,一共杀了几万名的叛军,取得了大胜。
胜利之后的董卓被朝廷任命为前将军,封为斄乡侯,食邑千户,掌管着十万人的军队。随着实力的增强和地位声望的提高,董卓的政治野心越来越大。朝廷对此有所察觉,想要解除他的兵权,就召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之职,但是董卓以军队中的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拒不从命。
随后不久,朝廷又将董卓封为并州牧,让他将兵权交给皇甫嵩。然而,野心勃勃的董卓根本就不听皇甫嵩的命令行事,而是率领军队进驻河东,等待机会。
袁绍建议何进征调董卓,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借机吞并董卓的军队。
董卓接到何进的命令之后,认为时机已到,点齐三千人马,就赶往京师。而他的十万大军也随时待命,只要接到董卓的命令就会全数赶往京师。
何进盘算着吞并了董卓的十万大军之后,就能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人,那时他就能好好的放松一下,整个百八十头肉猪,在府里好好练习一下杀猪的技艺,这么长时间不杀猪,他几乎都忘了该怎么出刀了。
当一个天下第一的屠夫,就是何进小时候的理想,在何进的心里,他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势力,也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张让、赵忠等宦官,得知何进征调董卓进京,目的是要诛灭他们之后,连忙跑到何太后的面前哭诉。
“太后啊,我等一直为了汉室江山着想,帮皇上分担政务,尽心竭力,废寝忘食,可是如今,少帝刚刚即位,大将军就想杀了我们,您不念我们的功劳,也该念我们的苦劳吧?您一定要帮我们阻止大将军啊!”张让跪倒在何太后的面前,声泪俱下的说道。
何太后和汉灵帝一样,被宦官瞒骗的早已迷失了心智,见张让这么一哭,心就软了,说道:“我这个兄长,不知道是发了什么疯,前一阵子就想要杀了你们,结果被我劝住了,这回怎么又对你们起了杀心了呢?”
“太后,您有所不知,大将军害怕您反对,就征调董卓进京,想要借董卓的手将我们除去,现在董卓已经在赶往京师的路上了,您快想想办法吧!”张让说道。
“我能有什么办法,要么你们就留在我这宫里,我的兄长应该不会追到我这里来杀你们的。”何太后说道。
“奴才谢谢太后恩典,不过我们留在这里也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让大将军打消杀害我们的念头啊!”张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