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小说导航 > 游戏竞技 > 尘埃之躯 > 第23章 虚拟课堂

第23章 虚拟课堂(1 / 1)

每周都有一两天,住校的同学们有机会聚在体育馆里一起做运动,有打篮球的,有打网球的。

下午,迪瓦也来运动健身,他发现今天又有几个学生没有到场。

这时迪瓦的手机接到一条信息,通知他的三维形体已经构建完成,这是学院为每个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一项“福利”。

迪瓦将在课堂上首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授课,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家里“亲临现场”,体验实景课堂。

今后他的形体三维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虚拟授课,还可以用在网络社交、体检、看病等方面。

最令他开心的是,他可以和远在东方的雪芬约会,雪芬也即将完成她的三维形体模型和身份确认。

不久之后,他们就可以实现“穿越式约会”,相约去喜欢的场景中散散步,面对面地聊天。

迪瓦所在的大学已经开通了全球网络课堂。学院里的各个专业,每年都会通过网络考试来录取世界各地的新生。

在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性的网络授课概念就已经提出,技术上也不是难题,但是因为民族间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实践,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洲际共同体开始形成,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才被正式应用。

迪瓦是《第三次文明进程》这本书的作者,本学期的课程将重点探讨人类建立意识共同体的历史和渊源,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研究的一项全球性课题。

上课前,迪瓦要戴上虚拟眼罩,这样他就可以和数字模型合为一体,走进虚拟现实的场景当中。

学院的数据库里有丰富的虚拟现实场景可供选择,比如将课堂设定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之上或是埃及的金字塔内。

经过前期的调试,同学们也已经适应虚拟眼罩这种教学工具。

以前大家都是在平板电脑前上课,经常会被屏幕外的事务干扰,一些枯燥的理论课程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当戴上这种眼罩后,就具有了现场沉浸感。

他们可以看到教材中体现的各种场景,听到高保真的数字音响效果,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了。

眼前的屏幕上跳出了今天的课题:三大宗教普惠价值观的意义,副标题是追忆失落的文明、探求人类共同意识观的起源。

迪瓦拿起杯子喝了口水,清清嗓子,准时打开播音按钮,开始讲课:“机器人战争之后,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战争再拖几年,实现联网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抢先达成意识共同体进而成为共同体呢?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世代,它们很容易办到,而人类则很难,我们都是学社会学专业的,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社会动向。

今天我们正在热议,如何创建一个人类有史以来,全球化的底线制度,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律法的共同体。

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大洲开始出现了频繁的交往,很多时候以经济贸易为主,殖民扩张就是全球化贸易的起始阶段。

1000多年来,全球形成了三大意识形态板块,不同的民族,文明进程各不相同。

这时,班级中一个同学举手提问道:“文明到底是什么呢?每个民族的理解似乎都不同。”

迪瓦看着这位同学回答道:“是的,在很长时间里,许多民族往往将文化和文明进步纠缠在一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生活的味道,它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经验和能力,而文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结构。

文明代表着人类独有的创建社会结构和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它是可以进化的,我们大致经历了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如果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则更为清晰,”说着,迪瓦拿起彩笔,在黑板上划了三个图形,“小型金字塔的文明结构(原始到奴隶社会)、大型金字塔的文明结构(封建社会)、扁平式的文明结构(资本化共享社会)。

虽然不同民族的学者对这个几个阶段的叫法不同,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所以我在《第三次文明进程》这本书里,用数字来表示人类到目前为止,经历的历次文明进程,这样也许大家都能接受。

每一次的文明进程都是地球上每一个民族必须经历的,没有一个民族可以绕过。

文明是可以进化的,例如全球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正是他们最早进入社会结构的调整,最早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改变了分配关系从而改变了社会结构,从奴隶社会的小金字塔变为封建社会的大金字塔模型。

这在当时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使他们最早步入新的文明体系,成为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社会模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古国改变社会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减弱了,所以十九世纪之后,他们落后了。

社会模式如果没有调整到位,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不可能进入新的文明阶段,民族之间的竞争,比的是文明结构的先进性,哪个民族率先入新文明阶段,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体系,例如弹丸之地英国。”

这时迪瓦将视线落在了一位女同学的身上,他提高嗓门说道:“露西,你能不能先穿上睡衣,或者更正式一点儿的衣服,这是课堂不是海滩。”

露西看了一眼自己,身上只穿了比基尼泳装,她急忙说:“好的,不好意思。”

以前上课时同学们彼此只看到头部,不会看到全身,迪瓦要提醒同学们,以后要注意着装,上课模式变了。

迪瓦提问道:“人类社会在经历奴隶制和封建制期间,全球事实上已经发出了‘共同意识’的声音,平等,博爱,互助,那么这种意识形态是由谁提出来的呢?你们再想一想,是什么地方,你们的爷爷奶奶经常去,不去不行呢?”

来自北欧的学生说:教堂

来自东亚的学生说:寺庙

来自西亚的学生说:清真寺

迪瓦立刻鼓了一下手掌,说:“是的,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宗教,更确切地讲是大宗教,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大宗教,而不是多神教时期的灵异宗教,他们就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又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大宗教而不是世俗社会来提出平等、博爱、互助的信仰呢?那不是更现实吗?”

迪瓦教授解释道:“那是因为世俗社会生存规则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没有哪个人或集团愿意去实践类似于大宗教的信仰,虽然一开始也有这种想法,但是行动上却做不到。

在物质困乏时代,人们在内心深处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通过国家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来重新分享财富。

在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从精神上来享受美好的愿望,大宗教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例如行善者死后可以去天堂。我们最近的课程将认识和深究大宗教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大宗教依然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历经两千多年,通过大宗教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三大种类的民族性,首次促成了以大洲为界限的“洲际”意识共同体。

一个同学问道:“民族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人类社会形成民族性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当人类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了集聚效应之后,才会产生民族性。准确地讲在第二次文明进程(封建文明)人类开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它是由两大重要支柱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是宗教信仰,一个是政权。

在古代史,全球的政权治理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金字塔结构是相同的,但是当加入了不同的信仰之后,金字塔的成色不同了。

不同的政教组合经过两千多的意识固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

此时大家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地球模型,很快这个立体球形变成了一张平面的世界地图。

迪瓦望着地图说:“大家看看这张世界地图,历史上,在这些曲折蜿蜒的国境线分割出大大小小23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看上去,地球上的人类有着不同的肤色和多样性,但若我们以大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按宗教来划分世界版图,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大致是三分天下。”

迪瓦话音刚落,地图上出现了三种颜色标记的基督教、伊兰教、佛教的影响范围,几乎填满了陆地面积。

“世俗国家的建立以民族文化背景进行划分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地理造成的山水隔离,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现状。那么以宗教来划分则体现不同的民族性。”

说到这里,迪瓦停了下来,同学们看到屏幕上显示:课间休息10分钟。

10分钟过后,大家的眼罩会自动发出“滴滴滴”的声音,提醒同学们继续上课。

迪瓦启动虚拟场景,继续讲课:“缺乏普惠价值观的信仰,是人类早期的几次先进文明进程停顿甚至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眼罩上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消失的几大文明遗迹,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了它们的原貌,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相结合使人体和自然的比例接近真实化,同学们身在其中,大家兴奋了起来。

迪瓦点击了一下按键,切换了新的场景,然后说:“我们先到南美洲的玛雅遗迹看看。”

同学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雄伟壮观的提卡尔城,建于7世纪的帕伦克宫,非常壮观,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分毫不差,栩栩如生。

不少同学发出了惊呼,这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在虚拟现实场景中上课的美妙。

以前同学们上历史、地理课的时候经常会心不在焉,流着口水昏昏欲睡,如果早就有这种上课方式,估计各个都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了。

迪瓦带着大家边走边说:“历史上,玛雅民族居住的地方就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墨西哥尤卡敦地区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地。玛雅人拥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同学们从玛雅人身边走过,看到他们有的负责在滚动的圆木上推动巨石,有的在雕凿石像,迪瓦的手指按了一下快进键,很快金字塔、河神殿等大型建筑物拔地而起,在玛雅文化的鼎盛时期,玛雅人建设了上百个城邦。

迪瓦停下了脚步,说道:“玛雅文明之所以受到近代全球考古界和史学界的重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是一个在陆地上脱离亚洲、欧洲、非洲独立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明,近代的人们在用好奇的、担忧的眼光来看待人类曾经的另一个支派。

我们今天的高度文明最终得益于非洲、亚洲、欧洲三大洲的紧密相连,表面上这三大洲的民族曾经发生过争斗、分离,但工具、信息、知识、意识是相互借鉴和连通的,形成了交替上升的局面,例如伊斯兰教借鉴了基督教。欧亚非大陆相连,具有大平台的优势,所以有纠错的机会,而独立的南美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玛雅文明的消亡验证了我们之后要讲的三大宗教的重要作用,他们没有诞生一种普惠信仰。”

迪瓦带着学生们观察了13个遗址之后,大家怀着好奇的心情转而去观察一个高耸的大金字塔型的建筑物,众人沿着台阶往上攀登,有的同学被许多细节吸引,走分散了,迪瓦吹响口哨,再次把大家集合过来,他对同学们说:“我们先走在一起,游览一遍场景,一会儿给大家留下自由活动的时间”。

迪瓦的手按了一下快进键,这时候突然风云变换,春夏秋冬交替之间,他们面前的繁荣景象,转瞬间只剩下了荒芜的城市遗迹,沟沟坎坎,不见人迹,丛林淹没了这些城市,看到这种场景大家一阵感叹唏嘘……

迪瓦讲解道:“玛雅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失败经历,也证明了人类不是注定都能走到今天。哥伦布的到来,给了这个衰落的文明最后一击。

好,下面我们去另外一个古文明遗址。”迪瓦招呼着同学们。转眼间,大家来到了印度河流域的莫汉桥﹒达罗古文明遗址,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

经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城市,具有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完备的城市排污、供水、垃圾处理等各种功能,市中心人口达到3万多人。古城的建设已经接近近代都市文明的基础,在城市上空俯瞰,该遗址的中心部分约五公里,分为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区。市区有完整的城市规划,住家均由经烧制的砖建成,非常耐用。此外,每户人家有几近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也可经壁中的水管排至下水道,甚至有的人家还配有经高楼投掷垃圾的垃圾筒。每户人家排出的水,先存于污水槽,再经排水沟排到大街的砖砌下水道,水道竟然设有供定期清洗用的升降工作口。

场景再次变换,大家已经置身于明媚的阳光下,海风拂面而来,耳边传来了海浪声。

在空旷的海涯边上,迪瓦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嗓门:“这是古希腊的克里特岛,在你们眼前出现的是雄伟的米诺斯宫殿。同学们,这是我们今天时光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就在这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接着上今天的课程。从刚才两个古文明兴盛到衰败、消失,我们会有什么启发呢?

20世纪80年代未,一支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内的共45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考察队,踏遍了危地马拉的雨林地区。

这支科考队用了6年时间,对200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玛雅人并非传说中热爱和平的民族。相反,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进行争权夺利的战争。他们共有的一个残酷事实就是献祭活人,仇恨叠加无法消弭。

当然这种自我围困、自相残杀的风险在早期人类文明阶段是无法意识到的,或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开始稳定下来生活、生产,小社会的建设限制了人们走出去的愿望,这种无意识的停顿,加上人口不断膨胀,食物供应不足,导致部族间、部族内的竞争杀戮。

那时为了生存,人类还没有意识到怜悯之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物质利益胜过一切,没有和平的信仰,就会失去未来生存空间扩展的可能性及风险提示。国与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缺乏一种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具有社会学功能的‘普惠式信仰’。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只为当下而活着,现实利益是无法妥协的,在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余地,各自独立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串联起来,终将因天灾人祸或严重的疾病而湮灭。

大宗教的出现使人类在残酷竞争之后,开始懂得群体性的反省,无情的杀戮结束后,有了反思的场所,教堂、清真寺、寺庙,有了共同追求的信仰:平等、博爱、互助。

这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最终有可能再次形成更大的意识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星际文明,人类的第四次文明进程。

我们在历史进程中,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一些‘附加’的东西,这些附加的东西,使我们成为独特的一个物种,帮我们生存下去,大宗教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原始社会我们只要活着就满意了,那么我们只需要找到水源和果林,但如果我们希望活得更好,就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前景性的精神支柱,否则我们很快就会淹没在这个星球的年轮之中。

今天的课程重点讲解了三大宗教普惠价值观的意义,以及共同意识观的起源,还体验了实景教学的魅力,同学们,下堂课再见!”

最新小说: 穿成团宠文的炮灰女配 被我渣过的男主重生了[快穿] 女配沉迷学习(快穿) 我成了偏执帝的豹崽崽 你为什么不笑了 重生之化身地球 妄与她 投喂大理寺少卿日常 流水的崽崽铁打的爹 渣了师尊后我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