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元年,边境后金不断侵扰百姓,烧杀抢掠无所不作。偏偏这天公趁人之危,大旱不雨,使得地里田间颗粒未收。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放眼望去,饿殍遍野,一片惨象。
甘肃境内一座荒凉的山上,星星点点住着几户农家。其中山脚住着的一户,房屋格外的破败不堪,茅草搭建的屋顶,有几处已经可以看得见屋脊,略有些倾斜了的土坯子墙围上,也露出了稻草渣子。
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冷风一阵紧似一阵的从山前刮过,带着呼哨卷起一片片尘土,扑打在屋外一男子的身上。
这人大约三四十岁的摸样,面黄肌瘦,神情焦虑,一头枯发蓬乱不堪,身上衣服破破烂烂,光脚穿着一双露出脚趾和脚跟的草鞋。他眼见着又是一阵冷风刮来,急忙背转身蹲下身来,将自己的整个身子缩了起来。
几个时辰过去了,他不时站起身来,探头向屋内望去,被风刮得胡乱摆动的门扇,到处是窟窿。
正自等的不耐烦之时,耳边只听得“哇”的一声清脆悦耳的婴儿啼哭之声。他精神一振,急忙将身子贴近破门,等待着屋内有人出来报信。
不一会儿,有个驼背老妇探头出来,面无表情的对心急如焚的男人说道:“又是个赔钱货!”
男人一听,脸色霎时变得惨白,气得连连顿足,抱着头蹲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口中一个劲儿的喃喃自语:“一气儿生了五个,各个都是赔钱的货!”
此时,屋内一张冰冷的炕上,一中年妇人躺在一床到处都露出黑色棉絮的被中,虚弱的问那驼背老妇人:“娘,能让我看一眼孩子吗?”
老妇人叹息着,将裹在一条脏污单薄小被之中的婴儿抱将过来。
中年妇人勉强打起精神,睁眼去看,不由惊喜万分,双眼也越睁越大。
只见这孩子长得虽然瘦弱不堪,但依然难掩其异于常人之姿:面若白玉,鼻似山尖,一双大眼清澈如水,两条柳叶小眉隐隐入鬓,两只小耳圆润可人。此刻她正嘟起小嘴,四处拱着,显然是饿了。
妇人顿时母子连心,急忙伸手接过孩子,用力撑起身子,揭起破烂小褂,给饿极了的孩子喂奶。但无奈孩子拼命吮吸却始终不见有奶水出来。
“哇”孩子丢开**,闭上眼睛拼命大哭,眼泪就如断线之珠滚滚而下。
妇人几次努力让她继续去吃,但实在是怪不得这孩子半分,已经饿了好几天的妇人哪里有什么多余的奶水给她吃。一时之间,孩子哭,妇人哄,老妇人也急的大声叫,屋内吵闹不已。
“砰”的一声,屋外那男人面色铁青的推门大步进来,径直走到那妇人跟前,一把从她怀中抢走正在拼命哭叫的婴儿,咬紧牙关,双手高高举起,眼见着就要扔在地上。
“不要啊!”妇人一见魂飞魄散,哭叫着从床上翻滚下来,抱住男人的腿,大声叫道:“孩子他爹啊,求求你了!前面四个孩子都被你活活闷死,这第五个孩子,你还能下得去手吗?你就看在你我年岁都已不小的份上,手下留情,将这个孩子留下了吧!“
驼背老妇也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拉住男子的手臂轻声说道:“沈儿啊,我看这就是你的命啊!你今年也四十有九,你媳妇也三十好几了,眼见着你二人再想生个一儿半女也是艰难之事了!不如,我们就留这孩子一命,也好过膝下无儿无女啊!“
男子颤抖着双手缓缓将婴儿放下,眼中滚落出几行清泪。
打眼去看怀中婴儿,他也不禁一愣。这孩子的面相实在是惹人怜爱!
“那好吧,暂且就听你们的,留下这个孩子!”他将婴儿轻轻送回妇人怀中,重重的一顿足,转身摔门出去了。
妇人喜极而泣,赶紧将婴儿搂入怀中,犹如怀中抱有稀世珍宝一般。
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四处透风,阴寒至极。妇人急忙倒下身去,将破烂的棉絮被盖在婴儿身上。
此时寒风之中,男子仰头望天,发出长声悲叹:“老天啊,我沈青云前世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啊?今生你要罚我膝下无子啊!”
北风呜呜咽咽,从旷野之中刮过,卷起更多的风沙,扬的漫天昏黄一片。
五年之后。
刘氏直起腰来看了看天,只见万里无云,艳阳高照。
她用脖间的毛巾擦了擦不断从头上涌出的汗珠,侧首去看身旁,正挥着一把特制小镰刀,哼哧哼哧费力割着小麦的小孩子。那高高扬起头来的麦子达到孩子脖间,孩子右手执着镰刀,左手抓住三四根小麦,费力的一刀一刀用劲去割。
“玲珑,你也歇息一下吧!”刘氏看着头上满是汗水的孩子,心疼的轻声说道。
沈玲珑直起腰来,用小手一把擦掉额前密密麻麻的汗珠,却不想锋利的麦芒划过脸庞,立时留下几道清晰的血印。
“啊,玲珑!”刘氏惊呼一声,急忙弯腰去看。
“娘啊,没什么事啊!我们还是赶快将这一片地里的麦子统统割完,免得一会儿爹来了又要骂你!”玲珑抬起头来,那张粉嫩的小脸上满是鼓励的笑容。
刘氏看她乖巧懂事,虽然心疼她年幼便要劳作,但想想玲珑的话,再看看前方似乎望不到边的麦田,只得将泪水往肚子里咽。
母女二人再不说话,继续弯腰用力割着麦子。
直干到日落西山,田里的麦子才刚刚割完一半。刘氏看看天色确实不早了,视线所及之处已是模糊一片,便只得作罢,和玲珑收拾好农具,将已经割好了的麦子捆扎结实,放上架子车码得齐整了,这才双手拉起车把,将绳套套在肩上,拉起满满一车麦穗向村里走去。
玲珑将小镰刀插在腰间作为裤带的麻绳上,紧走几步,咬紧牙关,在车后用力推着。
斜阳那最后的一抹余晖,映照着这母女二人,一大一小,两人单薄的身影,一步一步艰难的向村子走去。
此时,沈青云正垂手站立在村中唯一一家有着三层院落、大大小小共九间房子的乔老爷家里,看着端坐在正厅方桌前喝着茶的乔丰年。
乔丰年是渠县方圆几百里妇孺皆知的大善人,当年参加过乡试且高中头榜,也曾在县里衙门之中,作为县太爷最为赏识和重用的师爷,很是风光了几年,但因为他为人耿直,看不惯官场之中的尔虞我诈,更看不惯那些有钱有势之人敲诈乡里的恶行,和县太爷据理力争了几番,后来干脆一甩袖子,回来务农了。
他虽未正式当过官,也没有过什么头衔,但人们就是爱戴他的正直清廉,再加上他虽然并不十分富有,但因着家里的几十亩田地,用全县最丰厚的佣金去雇佣贫穷人家来给自己种地,每到丰收分成之时,更是慷慨大方,常常将最为丰厚的利益,让给辛苦了一年的佣工,因此上博得了一个“乔大官人”的尊称。
更别提每逢灾年,他家就将自己也并不十分富足的粮食,都拿出来开粥场,救活的百姓成千上万。
无论你走在渠县的哪一个角落,总时不时,会听见有成群的孩子拍着手唱道:“有疾病,莫心伤,乔大官人伸援手;肚子饿,更莫慌,乔大善人家里留。”
当年,若不是这乔大官人几个月的粥饭救济,想这沈青云的一家四口,早就饿死家中了。
平日里,有点儿木工手艺的沈青云,总时不时经沈大官人的举荐,去县里的有钱人家干一些木工散活,逢到好的机遇,谁家翻盖个新房,便也就有了三两个月的活路和营生。
今日,他原本在家中做一两个风箱,准备逢着集市,背了去好卖几个小钱糊口,村里有人传了话来,说是沈大官人要见他。这沈青云二话不说便扔下手中的活计,急匆匆赶了过来。
“青云啊,听说你家里,有一个和我女儿年龄相仿的儿子,可真有其事?”沈丰年放下手中的茶杯,温和的看着惴惴不安的沈青云问道。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a>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