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诸葛亮北伐时,因为考虑到兵卒作战况日持久,他采用杨仪的建议,开创了战时的兵马轮换制度。
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卤城相持日久,魏兵守住山险,不与蜀兵相战,企望诸葛亮无粮退兵,希望能不战而胜。
长史杨仪建议:“前数次兴兵,军力罢疲,粮又不济;今不如分兵两班,以三个月为期:且如二十万之兵,只领十万出祁山,住了三个月,却教这十万兵替回,循环相转。若此则兵力不乏,然后徐徐而进,中原可图矣。”
诸葛亮深以为然,答曰:“正合吾意”,认为这是长久之计。遂下令,分兵两班,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至此,这项北伐士兵的轮换制度就此建立。军令既出,令行禁止。
某次魏军杀到,轮换之兵正要返回,诸葛亮仍然依照轮换制度,要求这批兵马撤回。
此时,众兵卒皆要出战,不愿回家,苦苦相劝。诸葛亮只好遂其所愿,给他们分配战斗任务。
于是,众兵领命,各执兵器,欢喜出城,列阵而待,最终“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蜀兵大获全胜。
这段历史,刘闪始终铭记于心。
不论是普通兵卒还是领兵将领,长年在外征战,都会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
然而,蜀军与吴国作战时,多处于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加之吴军水师神出鬼没,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让部分兵卒轮换回家。
因此,刘闪只能趁着年底,趁着两国兵疲休整之时,让江夏郡内的将领分批回家过春节,让他们趁此机会与家人团聚。
对于普通的兵卒,刘闪也放宽了战时的许多管制措施:在保证下雉、沙羡有足够兵马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兵卒在江夏各处随意游玩。
同时,刘闪也安排军中识字的兵卒,帮其他兵卒给家中写信,再集中将信件由战船带往永安,然后再送往各郡县治所,借此稳定军心。
刘闪相信,此举并不会引起军心的涣散。因为,柳隐和文钦率军兵进驻赤湖时,正在到处游玩、抓鱼、打野味的轮休士卒纷纷回寨,全都在等侯调遣。
豫章郡。
关索领着一部兵马经过柴桑城外时,他们并未有半刻停留,就如刘闪所料,四百骑往南昌飞奔而去。
“张将军,那……好像是蜀军的骑兵!”吕霸疑惑地指着城外。
“打着“关”字旗号,必是蜀军。他们只有四百骑,往南昌方向而去,没有携带攻城器材,却带了锄头、铁锹等物,不是为攻城而去吧?”
“陛下和大将军令我坚守柴桑,蜀军经柴桑南下,我不可大意。”吕霸说道:“张将军,我军不宜擅自出城,但不可放任不管。我应派小股兵马跟随,探清这股蜀军南下的目的。”
“不错,本将正有此意!传令:令五名快马哨探紧跟蜀军,一有消息,马上来报!”
柴桑至南昌县大约150里,骑兵全速前行,不到一个时辰便能赶到。
关索打探得很清楚,吕蒙死后,被葬在南昌县广安村,在黄盖墓以东两里半,墓前有一碑,上刻有“吴孱陵侯虎威将军吕子明之墓”。
几百兵卒分头寻找,很快就找到墓葬的准确地点。关索抡起大刀,毫不犹豫地将石碑砸得粉碎。
“来人!挖!把他给我掏出来!”关索冷冷地喝道:“敢叫吾父亲尸首分离,本将叫你尸骨无存!”
在这个年代,两军对阵时,被斩首者多不胜数,但最终尸首都能寻回,凑在一起后同时下葬。
有时为了鼓励士气,得胜者经常将被斩者的首级带走,但最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还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