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小说导航 > 都市言情 > 谈古论今话天下 > 苏轼《明月几时有》/何永旗

苏轼《明月几时有》/何永旗(1 / 1)

苏轼《明月几时有》/何永旗

【解读?何永旗】

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从整体来讲,此时苏轼在失意当中。切记,这个“失意”是指苏轼人生的失意,他身不由己,他早已厌倦了皇宫的生活。

这里的“厌倦”有两方面;第一,苏轼厌的倦,主要还是集中在他身边接触的人身上。

第二,苏轼厌倦了北宋当时皇宫中勾心斗角的氛围。这使他感到厌烦,他想要逃离,逃离这人间的地狱。

可见,苏轼不愿做一个宫中的才子;像是一只笼中的鸟,这使苏轼感到了压抑,他想要逃离。

逃离什么?——是非之地。

苏轼是一个诗人,诗人向往的生活,更贴近自然;否则,他作诗的灵感和意境就消失了。这会导致一个结果:作不出诗;即使作出来、诗也显的生硬,这样就很难出优秀作品了。

等于说:压抑的环境,限制了苏轼的创作。苏轼的心中很苦闷,他又无法逃脱……

这里也凸显了苏轼的另外一个向往,他渴望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乡野的生活,是苏轼所渴慕的。

但是如今,他迫不得已待在皇宫;所接触的人,都没什么品味。再加上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宫廷氛围,苏轼的心累了!坦白说;他的心要枯竭了。

苏轼怎么办呢?——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苏轼来说,皇宫就是他的牢笼。看起来他是自由的、显贵的,但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有一张无形的网把他捆着。

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还能作诗吗?——很难,只能勉强应付。

他的心不在皇宫的牢笼中,苏轼的身心都遭受着折磨,他快颓废了。

那苏轼在宫中,又是怎么度过的?——借酒消愁!只有借助酒,他才敢把心中的苦闷说出口;否则他不敢说。

可以说宫廷的生活,几乎耗尽了苏轼的心力;朝廷的尔虞我诈与争斗,使苏轼灰了心。

他身边的所谓朋友,又无法去倾诉。苏轼是什么样的处境呢?——与诗情画意格格不入,这是他想要的吗?——不。

苏轼在这样的日子,生活了很久!也浪费了他的年华。他心里很清楚,这不是他想要的。

在失意中,他会怀念亲人,也就是他的兄弟子由。

苏辙比苏轼年龄小一点,兄弟两人都是诗人,苏辙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诗词的造诣也很高。

注意:苏轼怀念子由,也就是苏辙;这不是说“苏辙死了”,苏辙还没死呢,他比苏轼多活了几年。

这里有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怀念苏辙??——苏辙又没死,他为什么怀念苏辙呢,这是一个问题。

注意!苏轼怀念苏辙,有两个原因;

第一,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亲兄弟!哥哥想念弟弟,这很正常。第二,苏辙也是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两人容易交流诗辞方面的学问。他两有共同语言,尤其苏轼在宫廷生活的那段时间,他特别苦闷,此时交流就很珍贵了。

苏轼想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谈心,聊聊对诗辞的见解,可是在宫廷、没有这样造诣的人。没办法,他想起了弟弟子由,苏轼觉得:此时子由比我好。

什么意思呢?——苏轼说:子由比我好,是指什么?——答案是:子由作为诗人,他的处境比我好。

就是说:子由,他还可以随兴作诗,没有什么限制他的思想。子由像是一位归隐山林的老者,自由自在的,可以做他喜欢做的任何事,苏轼说:这一点、子由比我好,我羡慕他这一点。

同样是诗人,子由可以随心所欲的写诗,而且子由写诗的那个环境,不会有人去打搅他。归隐山林的子由,有什么限制了他?——没有;他与鸟兽为伴,这对子由诗辞创作的启发会很大。

再看看苏轼?他在这宫廷中,有一张无形的网捆着;哪还有什么闲情雅致作诗?苏轼没有作诗的理由。

所以,苏轼说:我怀念我的弟弟子由,我也羡慕我的弟弟苏辙!

好,我们再来看苏轼与苏辙的逝世日期,这能说明一些重要问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再看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就是子由;

苏辙:1039—1112年;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看见了没?子由比苏轼多活了几年,这证明苏轼在《明月几时有》的致辞中,所提的“兼怀”子由,这不是说子由死了;苏轼指的是“子由的处境比我好”。

下面进入主题《明月几时有》;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注意:这里指明了苏轼在宫廷中生活的处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明苏轼在宫廷的生活是暗淡的,也是灰色的。苏轼的人生非常失意,可以说这是苏轼人生的一个低谷,耗费了他很多年华。

另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透露出苏轼心中的不满,却又不敢说。他心中有苦,却没有倾诉的对象。

特别提示!这也说明了一个隐藏的问题,那就是:宫廷里权贵们的权势很大,苏轼没有“走”的自由。但是,苏轼却厌恶了这些,严格的说是:苏轼厌恶了这群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人”。

苏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了权贵之间的提线木偶。权贵们不在乎苏轼能不能作诗,他们用苏轼来装点门面,才子。

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里说明了两点;第一,是在讲苏轼所在宫廷内的奢华。

一方面它什么宝贝都有,另一方面、权贵之间拿奢华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官员之间兴起了攀比之风。攀比什么?——比谁家的奇珍异宝更多,比谁更有钱;大臣之间不务政业,把心思全用在炫耀上了。

注意:朝廷的奢华无比,与民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臣们富的流油,丫鬟成群;出门的马车,堪比皇帝的车辇,民间呢?——饿俘遍野,民不聊生。

北宋富不富?——富,大臣富、权贵富,唯独百姓苦不堪言。民间是饥俘遍野,朝堂极尽奢华,大臣之间又兴起了攀比之风,你说怎么办??

苏轼在宫廷,就是这样生活着,他感觉到了无望,却又不敢说。

原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此处指明了苏轼身在其中的无奈。

他厌恶了权贵们这样的歌舞升平,苏轼知道,北宋的繁荣是虚的,他不愿待在这幻化出来的奢华皇宫中。因为他知道,这都是假象。

苏轼也不愿与这些权贵同流合污。苏轼是诗人,与那些达官显贵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苏轼其实内心也很苦,因为他身不由己,他成为了权贵们的提线木偶。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是接着上句讲的。前面讲了苏轼的身不由己,他成为了权贵之间的提线木偶,苏轼不敢得罪这些人。

苏轼说:伴君如伴虎,群臣之间都是阿谀奉承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是很危险的。大臣之间,谁也不敢保证说“我明天还活着”,指不定顷刻间就命丧黄泉了。不光是伴君如伴虎,大臣之间的权利之争,随时都能丧命。臣与臣之间争权夺利,彼此互相厮杀;每个人,在权利的争夺下都是命不保夕。

注意!这样的权利之争,会使他们每个人都处处小心!一不留神,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前面的“好处不胜寒”,是指权利之争的凶险。后半句的“起舞弄清影”,是指苏轼的处事态度。

就是说:对苏轼来说,能在这样凶险的宫廷活下去,是很难的。他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一方面,苏轼也没有“说走就走”的自由,他被一张无形的网捆着。如何在这样处境当中活下去呢?——“起舞弄清影”,这是苏轼最好的选择。

什么意思?——“起舞弄清影”就是苏轼的处世方法。

苏轼说:你们不是看重我的“才华”吗?诗我不写了。在这如同牢笼般的皇宫中,我就做一个闲散的人。喝酒、看景儿,就是不作诗。你们就把我当做是“闲人”吧!

“起舞弄清影”也指出了苏轼的孤独。

宫廷中的苏轼无诗可作,自娱自乐的他显得格外孤独。他也没有倾诉的对象……

注意“何似在人间”,是对苏轼宫廷生活的总概括,意思是说:这样的生活就是地狱。

此处也反应出了苏轼的内心感受,他在这种环境下十分痛苦。

你看“何似在人间”;苏轼所说的,不是“这就是人间”,苏轼强调的是:这是人间的景象吗??——不对,这是地狱的场景。

注意!苏轼用“何似在人间”所指的,是他当下的生活。就是说:我苏轼在宫廷,身不由己的活着;我成了一个“闲人”,但是那些权贵们还不肯放我。

权贵们把苏轼招进宫,不是为了让他作诗,而是用苏轼装点门面。苏轼是个名人,苏学士、苏东坡、苏轼的名誉很响亮。一提苏大学士?无人不晓,都是久仰盛名,难得一见。苏轼的名望很高!

如今苏轼成了“散人”,宫廷的权贵还不肯放他走。权贵们认为:苏大学士可以不作诗,我们要的是苏大学士的声望。论才子,谁能比得过苏轼在诗辞上的造诣?——没有。苏轼在我的门下呢!

所以,苏轼即使不作诗,权贵们也不会放他走。苏轼这个名字,就是个金字招牌。

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说了苏轼成“散人”以后的生活,这个“散人”不是苏轼想要做的,他是没有办法。他想用“懒散”的样式,消除权贵们对他的重视。苏轼说:我把自己活成一个废人,权贵们讨厌我、认为我是没用的,他们就会踢开我。那时,我就自由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这皇宫中,同样的路、同样的景、同样的楼台,我不知走了多少遍。一遍、两遍、一百遍,我不断的每天重复着所做的事;一遍、两遍、一百遍,虽然如此、我的心还是没有变。

苏轼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愿望是什么,他一直想逃离宫廷这个牢笼,他渴望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只有那样,苏学士才是活的。这个目标,苏轼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回归自然的乡野生活,才是苏轼诗辞意境的来源,他始终为此盼望着努力着。

注意——“转朱阁,低绮户”指的是“无限的重复”;最后的“照无眠”是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没有放弃什么?——回到闲云野鹤的乡野生活。这是苏轼的梦,如果没有闲云野鹤的生活环境?那苏轼宁愿扔掉手中的“笔”。

对于像苏轼这样的大诗人来说,笔意味着什么?——那是他的全部。

结尾原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处是苏轼的悲鸣!苏轼在宫廷中,被压抑了很久了,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但是权贵们依然没有放苏轼的意思。

苏轼可能已经老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夙愿是否还能达成。五年、十年过去了,苏轼在用“散人”的形象,来消除权贵们对他的重视程度。他希望权贵们把他当作一个“废人”,像废物一样的把他扔掉。可惜,苏轼没有看到这丝希望。

最后,苏轼已经对他的理想,已经不报希望!这不是说他放弃了理想,只是“人到中年古来稀”,已是知天命的时候了。苏轼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已经老了……

最后,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最后的嘱托,就是说:苏轼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实现那个愿望了;最终他把这个夙愿交给了“天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语:通过对苏轼《明月几时有》的解读,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了苏轼这个人。是的,苏轼确实是个大诗人;难道我们对苏轼的了解,只是一个“诗人”吗?——这样是不是太单调了??

在诗的背后,才是苏轼这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读苏轼的诗,只是了解了他的思想和意境,最重要的部分、却被我们忽略掉了。

恰恰就是苏轼这个人,作出了这首诗;诗辞解读重要吗?——很重要。

不解读?那你看到的只是一首诗,只有诗辞经过了解读,你才能看到诗辞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没有见过苏轼,相差了几百年的距离。我们对苏轼的认识,只局限于他的诗辞以内。通过解读,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苏轼,他有无奈、有追求、也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重要点是“他为这个目标努力了”。

我本来不想解读这首辞,因为觉得太平淡了。它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幸好!今天把它解读了。

不管好坏,就当听故事了;能对苏轼有一个了解,那也是一种收获!

——再见。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作者:何永旗

最新小说: 工业大摸底:摸出来个南天门计划 鉴宝大玩家 军婚:逼我下乡?我PUA他全家 后浪 我的绝色小姨 我的游戏通异界 至尊令 重返1988 孽徒成了师门团宠 支付999,成为女神的共享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