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悲催的魔三
事实上,这几年来,魔三的修为并没有多大的进展,才离体一阶,看来终其一身,也没有多大进境了。资质所限,哪怕这里有充裕得多的灵气,也有灵泉能泡,那也不能解决资质和天赋上的缺陷这个根本的问题。
要是墨一道想他死,在邪道四灵没有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那是太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弄死他,出去就说他已经事先暴毙,只要这里的人不出去道出实情,那邪灵族也没有什么好说头,再说,这次邪灵族连一个代表都没有派来,也说明魔天威根本不把魔三当一回事。
魔三心底感到一阵悲凉。没办法,他只得爬起来,对着墨一道磕头作揖道:
“还请前辈息怒,小的说的,的确是真的!实实在在是因为有人盗取了第一年收取的波巴果和灵蜜,才导致数量大为减少。后面四年里所收取的,我一点也没干私下偷吃偷用,就是怕临到头差的太多不好交差,还请各位大人明查!”
墨一道命令道:“把你的储物戒指拿出来!”
魔三只好摘下他的储物戒,交给了墨一道。墨一道仔细地察看了一下,发现魔三的戒指里,的确没有私藏波巴果和灵蜜,并且里面的东西,在墨一道看来,除了一点灵石之外,尽都是不入流的垃圾货,实在没有什么看得上眼的。
“哼!”墨一道把储物戒扔还给了魔三:“到时出去再和你慢慢算账!”
只这一句话,就立马让魔三冷汗淋漓,敢情是几年前的事情还没有善了,魔坤龙这个王八蛋,算是把我魔三给坑苦了,心里把魔坤龙和他的祖宗十八代,不知道诅咒了多少遍!
八位族长把这所有的波巴果和灵蜜都收走了,然后魔三给继任者韩余交接了手续,墨一道不免又仔细叮嘱了韩余,未来五年要恪尽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重蹈前任魔三的覆辙。
魔三刚才的遭遇,韩余看了个清清楚楚,他自然会引以为戒,小心行事。他的资质也不算好,今年已经二十六岁,才离体二阶修为,但愿五年后这里出去,自己能突破到有形境,那就是自己的造化了。
李阳明等人收取好东西后,墨一道又刻意去了暗灵族藏书楼,仔细察看了一下,他发现,族里的秘籍并没有少,他推测,邪灵族的人如果是真的想偷,那就肯定是复制拷贝,或者冰洁记忆来达到偷去的目的。
他查看了莫非和火雨当初描绘的那个被拔出的插销,发现除了一些痕迹意外,已经是被莫非他们放回了原处,不过,他的确实在那窗台上看出了,依稀有人爬过的痕迹。他把这一切,记载了魔三和邪灵族的头上!
最后,八位族长和四位长老,领着魔三来到静海传送平台,见大家聚在这里,都还没有各自回到住处。镜像宣黎见师傅他们出来了,刻意上前来拜别。
各位族长和几位长老,少不了对各自的子弟叮嘱一番,让他们利用这次机会,勤加修炼,进了十万大山,小心行事,争取或者回到族里。然后,告别大家,坐传送阵除了试炼之地,径自回去了。
镜像宣黎在他们临走时,刻意关注了魔三一下。他见魔三的左半边脸肿起老高,哭丧着一个脸,似乎走路也瘸得更加厉害了,就知道魔三吃了不小的苦头。
他对魔三并没有怜悯之心,当初他才十二岁,就被他和魔坤龙等人合伙欺负,魔三这时收到的惩罚,也算是他当初欺负自己应该付出的代价。
不提魔三自被带回暗灵族了结旧账,镜像宣黎见各位前辈走了,他见大家正好都在这里,想起上次各族男女弟子争抢静心潭和静海的情形,于是跟大家讲了以前碰到的尴尬,于是跟大家提议道,从今天晚上酉时初傍晚算起,到明天傍晚同样时间,一对时一换,男女轮流利用静心潭和静海。
静心潭先有女子使用,男子先去静海,明天轮换。大家一听宣黎的意见,觉得这样甚好,不会产生冲突,于是,都答应了。
然后,镜像建议大家各自回到各族的住处,什么时候去泡灵泉,自己决定。这是事先各族长辈吩咐好了的,各族子弟都有试炼之地外围的地图,很好找。
当初各位族长,还在为散修和独立家族子弟进来的住宿问题而费思量,现在由于邪道四灵的房间空着,就指定他们任意选择死血凶邪四族的房间居住。
来自散修和独立家族的五个人,三男二女,由于身份出身的接近,他们自然而然结成了一个小组,走在了一起。最后,他们商议,统一选择了原本属于血灵族的住处,临时借住于此。
镜像烟儿自打进来后,还是跟林阳他们一起,住到了真灵族的住处。镜像宣黎和镜像艾如,则和镜像李清轩等暗灵族子弟一起,住在了原本属于暗灵族的住处。镜像艾如的房间,永远是紧挨着镜像宣黎的房间的。
就这样,三十个人一来这试炼之地外围之地,沉寂已久的静心潭和静海,又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生气勃勃。
镜像宣黎自然和林阳、李清轩他们在一起,当天就去静海修炼,好久没有好好地泡过这样充满灵气的水了,虽然对宣黎产生的增幅作用,远远不是当初那么明显,但是消除疲劳,荡涤尘凡,化去杂念,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初次体验静海的奇妙作用,他们的感受特别明显,一些修为低一点的人,当天就有因为跑了静海之水而突破的,不免引起了轰动。不过,着在现在的镜像宣黎眼中,是一点也不再感到奇怪了!
镜像宣黎现在的修为,无疑是三十个人当中最高的,又加上他曾经来过一次这里,对这里又比别人熟悉得多,几天下来,再有什么事情时,无疑当中,大家都隐隐以他为首,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