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第030章(1 / 1)

第030章

家里的孩子们渐渐都大了,对于大人们来说,减轻的负担还真不是一星半点儿。这不,现在家里需要照看的孩子就只剩下了仨,毛头喜宝和臭蛋。

毛头是个爱闹腾的,一刻都坐不住,想当初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能在院子里摸爬滚打。等能走稳当后,更是彻底撒欢了,全大队再也找不出比他还能耐的孩子,上树下水无所不能,比他亲哥强子还能耐。

相对来说,喜宝和臭蛋就乖多了。

这俩都是安静乖巧的孩子,喜宝亲近张秀禾和赵红英,不过因为工种的缘故,她多半时候还是跟在比较空闲的赵红英身边。基本上都是奶奶去哪儿,她就跟到哪儿,除非奶奶不让她出门,那她就乖乖的端着搪瓷缸子坐在院子门口,盼着奶奶回家。

臭蛋比喜宝还乖,他只粘袁弟来一个人。兴许是当年的那场高烧太吓人,哪怕已经过了两年之久,袁弟来还经常半夜里突然被吓醒,非得搂着臭蛋才能睡着。也因此,袁弟来从不放心他一人留在家里,无论去哪儿都抱着、背着,这对母子俩才是真正的形影不离。

也正因为在孩子们身上花费的精力少了,大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上工,去赚工分,日子自然也就越过越好了。

早在今年开春,赵红英就一直惦记着她那几分自留地。因为政策的缘故,每家每户分到的自留地都少得可怜,就算宋家人口多,那分到的地也不算多,而且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个路边墙脚。因为家里的粮食够吃了,她就盘算着种点啥新鲜玩意儿,好给喜宝添些零嘴。

国家倒是不禁止农民在自留地里种点啥,不过这年头种子难买,弄来弄去就这么零星的几样,不是白菜萝卜就是土豆红薯,再不济就是玉米丝瓜之类的。赵红英特地托了人,才弄到了一些蚕豆、花生种子。

这两样可比先前老宋家种的土豆红薯难伺候多了,也亏得现在家里多半孩子都去上学了,留下的这仨,都不难带,哪怕是小时候最折腾人的毛头,最多也就是见天的撒欢,不到饭点见不着人,倒是不用大人操心了。

说起来,赵红英最感谢的就是公社小学了,只要花一点钱,就能叫老师帮着带孩子,还能教孩子认字写字,太划算了。如果可以的话,她真希望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念到初中毕业,省心省力,孩子将来也能过得好一些。可惜,她这个梦想注定只能是梦想,谁叫家里傻子多呢?

这天,忙完知青点的活儿,赵红英带着喜宝往自留地那头去。蚕豆已经收获了大半,算算日子,花生也快好了。

赵红英走在前头,手里拿了个大竹篮子,她打算再去摘一些蚕豆,晚上给喜宝加个菜,蚕豆炒鸡蛋。

到了地头,赵红英先回头瞧了瞧,喜宝落后了她两三步,捧了个搪瓷缸子,正迈着小胖腿吭哧吭哧的跑了过来,找到了老早以前就放在地头边上的大石头,坐定,掀开盖子,开吃。

白白胖胖的喜宝头上戴着个小草帽,草帽底下还有个白色的棉带子,正好绕过她的圆下巴,她身上穿着浅绿的短衫半截裤,露出了莲藕般的小胖胳膊,这会儿正捧着搪瓷缸子吃得欢快呢。就连白嫩的小腿也晃啊晃的,看得出来,吃得确实很高兴。

这幕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赵红英原本想着,天气越来越热了,想叫喜宝乖乖待在家里,别出门了,就算不用下地,地头这边也没个遮挡啥的,既晒又热。可喜宝不干呢,偶尔留她在家还好,次数一多,她就睁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委屈巴巴的看着赵红英:“奶,我也去,带我。”

赵红英能咋办?带呗!

好在喜宝确实很乖,只要奶奶不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她就能一直乖乖的坐在指定的位置上,偶尔吃一口搪瓷缸子里的好吃的,抬头看一眼奶奶,嚼巴嚼巴小嘴,吃完后继续再抓……

搪瓷缸子是赵红英前两年打野猪得来的奖励,上头印着“妇女能顶半边天”,她觉得这缸子跟喜宝衬极了,索性就给了喜宝。正好,搪瓷缸子轻,又耐摔,最适合孩子不过了。当然,喜宝用了有两年了,也没见她摔过一回,每回都是捧得稳稳当当的,只有等坐下来时,她才会掀开盖子,慢悠悠的吃着里头的小零嘴儿。

今天的小零嘴儿是五香蚕豆,喜宝吃得喷喷香,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在地里干活的奶奶,笑得眉眼弯弯。

赵红英没耽搁太久,今天的日头有点儿大,生怕晒坏了喜宝,她只匆匆摘了一篮子蚕豆,就招呼喜宝可以走了。回头路过自家那一片花生地时,又下去瞧了瞧。

蚕豆种子不多,自然种的也就不多了。不过她运气好,弄了不少花生来,家里最大的那块自留地里,全种上了花生。对了,就是曾经出过大个头红薯的那块地。赵红英开春那会儿,播种浇水时,每次都不忘捎带上喜宝,想着这回种出来的花生铁定又大又好。而且花生有个好处,跟红薯一样,没收获前都埋在地里,外人不知道地底下是个啥情况。至于收获以后……

虽然家里傻子多,可在经历了宋卫国那事儿后,全家上下都老实了很多。想来,这回没人敢再出去瞎叨逼吹牛了。

去了菜地,又回了趟家把蚕豆放好,赵红英瞅着时间也不算早了,该去知青点做晚饭了。

做饭真的是个好差事,要不是因为大队长是她娘家亲侄儿,这么好的活儿一准轮不到她。一个是工分高,第二是这活儿真不累,比起风吹日晒的,在灶间少个饭算啥?还有一点,赵建设实在是看不惯知青点的风气,横竖现在不是农忙,就叮嘱赵红英,一天只给做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这么一来,她做完早上那顿,就算慢悠悠的回到家,也来得及做午饭。晚饭那就没辙儿了,不过家里有仨儿媳妇儿在,问题不大。

“我!我!”喜宝察觉到赵红英又要出门了,生怕她把自己给丢下了,捧着搪瓷缸子颠颠儿的跑过来。

祖孙俩又往知青点去了。

这几年里,队上多了不少知青,不过知青点的位置却是没变,只是让队上的人又多盖了几间土坯房。早先房子还是够用的,一间房住三四个人。可谁知,今年不知咋的,开春送了一批人来,结果前几日又说要送人过来,哪怕赵建设急急的找人,也来不及盖好足够的房子。因此,知青点最多的一个房间住了七八个人,闹腾得很,加上旁边还有人在砌土坯墙,整个一片都是乱糟糟的。

赵红英一面领着喜宝往前走,一面叮嘱她待会儿要乖乖的待在自个儿身边,毕竟那头的人还都不熟,天知道里头有没有坏心眼儿的。

想到这儿,赵红英就直想叹气,她总觉得今年有点儿怪怪的,不止是队上的知青多了,就连上个月去县城里取钱,都隐约觉得县里跟以往不同了。对了,前几天老四宋卫军还寄信过来,说一切都好,又暗示这两年可能会有些闹腾。

闹腾啥呢?

好不容易年景好了,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饱饭了,好久都没听说过哪里饿死人了。多好的日子啊,还有啥不满足的?

等到了知青点,赵红英更不想说话了。倘若说第一批知青是娇气的,懒散的,干活敷衍的,那么后来的几批简直都是事儿妈,见天的折腾,嫌这不好那不好的,有本事你回大城市去呢!尤其是前几天刚过来的这一批人,叫赵红英说,被他们一衬,老三媳妇儿袁弟来都显得十全十美了。

不想管旁人的闲事儿,赵红英领着喜宝走到知青点的灶间,先寻了个小板凳叫喜宝做好,这才开始生火做饭。

知青点的饭菜相当简单,红薯稀饭配玉米饼子。份量是按照人头算的,一人一大海碗的红薯稀饭,饼子则是男知青两个,女知青给一个。

这个量,肯定是吃不饱的。可对比他们的干活量,赵红英深以为对他们太客气了。同样的地,队上的社员干一天就成,换成他们能磨叽一个月,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出工不出力。

因为赵红英已经来了两天了,这边的人对她也算熟悉,见她开始生火做饭,就有人凑过来看,想知道今个儿晚上吃啥。

“红薯稀饭、玉米饼子。”赵红英面无表情的介绍着,心下吐槽,天天问顿顿问,也不嫌烦。又抬头看了看天色,这不是没到下工的点儿嘛?咋就回来了?

“就不能给咱们换点儿其他的吗?”

赵红英都不用抬头看,就知道会说这话的,一定是刚来不久的那批知青。老知青一准不会问,因为连着两年他们吃的都是这些,问啥啊?再问也不会问出花儿来:“我只是做饭的,有意见找大队长。”

哪怕赵建设是她亲侄儿,她坑起来还是不手软。

新来的知青不吭声了,没多久就跑了,也不知道是真的去找赵建设,还是跑去跟知青领头人说了。

那就跟赵红英没关系了,她照着老样子煮好红薯稀饭,至于玉米饼子则是搁在锅里箅子上的。因为人多,哪怕有两个灶台,她也得煮两回才够。等第一锅好了,就去灶间门口招呼一声,自然会有知青过来排队打饭。

一人两大勺刚好一海碗,再按着男女分饼子,赵红英手脚麻利得很,不一会儿就分完了第一锅,开了第二锅继续分。分完了就等着,第二回还早着呢。

有人已经排到了前头,不想等下再重新排一次,索性就等着灶间门口,眼巴巴的瞧着里头。

就有那老知青上来搭话:“宋老太,你啥时候还上山打野猪呢,这都两年了,咋没见你再打一头呢。”

赵红英嘴角抽抽着,下意识的先看了喜宝一眼,见喜宝正低头吃得欢呢,她才放下心来,随口答道:“那也得看啥时候能碰上野猪。”

“也是,那玩意儿可没那么好遇到。”老知青笑着瞅了一眼喜宝,他当然是认识老宋家这个宝贝疙瘩的,跟队上其他孩子不同,喜宝长得白净可爱,一身婴儿肥还没褪去,瞧着哪儿都肉嘟嘟的,又乖巧又爱笑,就是大城市里这样的小姑娘也稀罕得很。

乡下地头,因为干惯了农活儿,人们普遍皮肤黝黑粗糙,哪怕是小孩子好了,那也是打小在田间地里疯玩疯闹着长大的,一样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里头还真有例外,除了喜宝之外,臭蛋也是个白嫩清秀的漂亮孩子。

臭蛋两岁半了,家里这两年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伙食自然也愈发好了。以往,是粗粮配腌菜,现在,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吃到一顿细粮,或是白米饭或是挂面,逢年过节还能吃上白面饺子。而且,基本上每天都会炒一个新鲜菜,把全家人都养得胖了一圈。尤其是小孩子,宋家养了三只母鸡,因为毛头总是能挖来大堆的蚯蚓泥鳅啥的,母鸡们各个都特能下蛋,基本上一天一个跑不了,偶尔还能一天下两个蛋。搁在别人家,兴许会卖了换盐,老宋家从不干这事儿,每回都是攒下来给家里人吃,而这里头吃的最多的莫过于最小的这三个了。

毛头自然不用说,现在前头的哥哥姐姐们都去上学了,帮不了太多的忙,基本上喂鸡的活儿就是他在做。作为大功臣,他跟喜宝一样,都是一天一个蛋。臭蛋也是,不过他吃的是蛋羹,毕竟年岁还小,其他的孩子就吃炒蛋、蒸蛋,营养上去了,长得就愈发结实了,连个头都往上窜了不少。

搁在第七大队,倒也不算啥新鲜事儿,谁叫他们年年大丰收,年年都评上先进生产队呢?别的大队,条件好的也不过刚刚把欠的任务粮还上,条件不好的,譬如临近的第八生产队,直到现在还欠着大半的任务粮,所有的社员包括大队长都像是早些年逃荒的难民一样,瞧着就寒碜。

……

红薯稀饭快好了,已经飘出香味儿了。哪怕那些知青嫌弃每顿重复的饭菜,闻着这个味儿也依旧饿了。

赵红英也惦记着早点儿干完,这样她就可以领着喜宝回家了,家里这会儿大概也开始做晚饭了,她中午的时候就叮嘱过张秀禾了,说她下午会去摘蚕豆,晚上就做蚕豆炒鸡蛋,多放几个鸡蛋,好给家里人都补补身子。

随着饭菜的香味越飘越远,等在灶间门口排队的知青也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没赶上第一波的,这会儿都等着了。还有人埋怨同伴动作太慢,耽搁了吃饭的时间。

瞅着快好了,赵红英扭头看了看乖乖坐在小板凳上的喜宝,问她:“饿了吧?咱们马上就能回家去了。”

“不饿,豆豆吃完了。”喜宝掀开盖子给奶奶瞧空空的搪瓷缸子。

这边祖孙俩正说着话呢,就有人等得不耐烦了,一叠声的催促。刚才那老知青皱了皱眉头,正想制止,就有个头上扎了花头绳的女知青极是不高兴的附和着:“这也太慢了,等吃完还不得天黑了?”又瞥了眼胖乎乎的喜宝,愈发的不满了,“咋上工还能带孩子?别是拿咱们的口粮给自家孩子吃了。”

赵红英听了这话,回头瞅了那女知青一眼,嗤笑道:“我家孩子能看得上红薯稀饭?”

刚来的知青还不清楚第七大队的情况,只知道农村都穷,比着队上给他们安排的伙食档次,以为社员们肯定吃得比他们都不如。女知青只撇了撇嘴:“她多吃点,你们家不就可以省下口粮了?”

“喜宝,中午奶奶给你的蛋蛋呢?”多亏了老宋家傻子多,赵红英脾气虽然冲,却不跟傻子一般见识,想着好像一下午都没看到喜宝拿鸡蛋吃,就扭头问了一句。

喜宝愣了一下,先是低头看了看空空荡荡的搪瓷缸子,又认真的想了想:“蛋蛋……给妈了!妈剥蛋蛋喂我和哥哥。”

中午她给了张秀禾一个白煮蛋,回头又被喂到了嘴里,而她口中的哥哥,指的是毛头,他俩一人一半。

“不是有两个?”赵红英看了看她衣服上的小兜兜,伸手摸了摸,里头还鼓鼓的,就知道喜宝肯定是忘记了。

“在兜兜里!”喜宝一掏兜,摸出了一把东西。

一个白煮蛋,两块硬水果糖,还有一块小手帕。

“奶奶给你剥鸡蛋吃。”赵红英怕她手抖给掉地上了,接过来三两下的剥干净,鸡蛋壳则顺手丢到了灶眼里,“来,张嘴。”

喜宝摇了摇头:“奶奶先吃。”看着赵红英咬了一口,她才张嘴开始吃,边吃边笑眯了眼睛。

看到这一幕,刚才那女知青气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可人家祖孙俩正吃得高兴呢,谁也没往她这边瞧一眼。于是,她更生气了。

等红薯稀饭终于好了,赵红英叫喜宝躲开一点,开始麻利的分起了饭。老样子,两勺稀饭再按男女不同分饼子,也不用担心谁多要了,毕竟量是事先掐算好的,谁多吃了,回头就该有人饿肚子了,可没人会再多煮一份。因此,知青们互相之间都监督了,就怕别人多吃一口自己就没了。

轮到刚才说话的女知青时,她又不乐意了:“凭啥男知青就能得两个饼子,我们女知青就只有一个呢?他们干活也不比我们多啊!”

赵红英虽然很不喜欢这种咋咋呼呼的女孩子,不过平心而论,她这番话倒是很有道理。鉴于知青们多半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所以男女知青干的活儿还真就没啥区别。

认真的想了想,赵红英就对她说:“今天是没办法了,等我晚上吃完饭去找大队长,问问能不能给你们分一样的饭。”

那女知青显然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个回答,不由的愣在了当场。后头的知青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见她堵在前头不走,立马开口催促起来。那女知青被人一催,也顾不得再说什么,赶紧端上饭缸拿着饼子转身走了。

接下来分饭就没人说道了,大家都急着吃饭早点儿洗漱早点儿去休息。别看队上的社员都觉得他们吃白饭,可在他们看来,出工太累了,哪怕什么都不做,在地头上站整整一天,也很不容易了,更别提,他们多少还是做了些事儿的,就是比不上老庄稼把式。

等分完了饭,赵红英就着缸子里的水,把两个锅子草草洗了一遍,就领着喜宝回了家。

……

家里,早已饭香扑鼻,全家人也都坐到了堂屋木桌旁,就是小孩子没位置,由大人们拣好饭菜,叫他们站在桌子边上吃。当然,喜宝和臭蛋是例外,赵红英乐意抱着她吃,而臭蛋则是由袁弟来一口一口喂的。

全家都等在了堂屋里,只等赵红英和喜宝回来就开饭。这会儿,他们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队上的事儿,不出意外,现如今最热门的话题还是新来的那批知青们。

跟头一批知青不同,后来的这些,全部是自愿下乡的,而是所谓的服从上头的安排。这自愿下乡的一开始都受不了,他们这些被迫下来的,自然怨气更大了。而这里头的怨气,也不是针对上头领导的,多半都是埋怨家里的父母。

宋卫国这两年一直跟在赵建设身边,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不过谁叫他名气大呢,十里八乡都听说过他的光荣事迹。用赵建设的话来说,介绍起来派头也大,谁管你有没有能耐。

当然,宋卫国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儿能耐的,他妈不是说了吗?他都快蠢过赵建设了。

因为这个缘故,他总能比别人提前知道一些消息,就比如说那些知青:“我听人说,城里现在改了规矩,好像是每个家里都只能留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要下乡支农。”

“城里都这样?那菊花呢?”宋卫急了,他妹子去年又生了个儿子,连同头一胎的双胞胎儿子,这有仨呢。要是只能留一个在城里,岂不是另外两个都得下乡?

“咱们这块好像还没听说。不过其他省份都这样了,怕是拖不了几年了,迟早全国都一样。”宋卫国也有些发愁,“好在菊花儿子都还小,过个十几年的,兴许政策又变了呢。”

宋卫民却不在乎:“怕啥,有咱们几个舅舅在,还能叫外甥吃苦受罪?大不了我替他们多干点儿。”

“就怕分到其他地方去。”宋卫国又说了一个事儿,“公社干部叫咱们留心着点儿,说是最好别穿红戴绿的,要简朴。你们说这是啥意思?”

啥意思不知道,反正领导说啥就听啥呗。当然,前提是有红绿的衣裳才好,宋家还算是条件好的,也就喜宝能穿一身淡色的衣裳。想穿大红大绿,也得有地方买呢。

又聊了几句,赵红英就带着喜宝回来了,洗了手上了桌,一家子赶紧开动。索性现在天气暖和得很,就算等了一会儿,饭菜还是热乎乎的,尤其是那盘子蚕豆炒鸡蛋,受到了全家人一致的欢迎。

饭后,赵红英撂下碗筷,跟家里人支会了一声,就领着喜宝去了赵建设家。

喜宝问:“咱们是去找表叔吗?”

“是啊,奶奶答应了要帮知青们传话。那姑娘说的没错,男女知青不都一个样儿嘛,都懒都馋都不会干活,凭啥男知青吃得比女知青多?这不是浪费粮食吗?”赵红英越琢磨越觉得这话在理,她先前完全没往那方面去想,主要也是因为乡下地头都这样,男的干最重的活儿,得了工分也多,自然每顿吃得就多了。女的毕竟力气所限,多半都是干不了重活的,而且本身胃口也小,久而久之,干的多吃的多,这个观念就深深扎根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可知青们没干啥活儿啊!

等到了赵家,赵红英让喜宝找赵家的孩子玩去,自个儿则寻上赵建设,开门见山的说了知青的提议。

一时间,赵建设以为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

“姑你说啥?知青们主动要求统一口粮?以后都只吃两勺稀饭一块饼子?姑你没逗我?他们是不是傻啊?”

“没看出来他们有多傻,我倒是想着先前咱们傻了。你想啊,男女知青有啥区别不?男知青干得不比女知青多,吃一样的饭菜,咋了?”赵红英反问道。

赵建设张了张嘴,突然觉得自己无力反驳:“行吧,老首长说过,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那就照姑你说的这么办吧!”

这下,赵红英满意了,刚打算走人,赵建设又说了一个事儿:“姑啊,公社干部问咱们队上要不要办个小学,我想来想去,好处肯定有,孩子们上学放学方便多了,再不用大老远的跑到一队那头去了。可是吧,麻烦事儿也多,你倒是帮我想想,这事儿咋办?”

“当然是办啊!”赵红英毫不犹豫的开口说,“从咱们队上去公社小学,你就算骑自行车,也得一刻钟呢。这孩子人小腿短,每天来来回回的,多累人。再说了,要是能在队上办个小学,以后还能叫孩子们中午回来吃口热饭呢。夏天还好,冬天吃冷饭多难受。”

“公社小学有土灶啊!”赵建设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他姑,公社小学可没委屈孩子,里头都是有土灶的,也有人帮着热饭。当然了,再怎么热饭都比不上热气腾腾刚出锅的饭菜来得香。再一个,上学放学路上花费的时间也确实不少。

“反正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赵红英想的是,喜宝这都四岁了,如果上过公社小学,太小了她可舍不得。不过要是换成队上的,那就放心多了,毕竟生产队就那么大,从头跑到尾都费不了多长时间。

赵建设也觉得可行,房子好办,等今年秋收后,找人多盖几间土坯房,桌椅板凳也简单,从生产队的账,去山上砍几棵树,敲敲打打,费不了多少劲儿就能做好了。就连老师的问题也不难解决,谁叫他们队上来了那么多知青呢?新来的那批就算了,不过老知青还是可以的,尤其是那个曾庆华,认识好几年了,人品还是可以信赖的,再说知青嘛,肯定初中毕业了。

显然,赵建设太低估曾庆华了,人家是高中毕业。当然,老知青里头也有初中毕业的,最小的两个都是,还有几个是高中没念完就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下乡支农。

等赵建设决定下来后,又叫来曾庆华细细一问,倒是好一番惊喜。不过,这事儿就算能成,也得秋收之后了。等于就是,最快也要下学期开学了。

而在这之前,知青们先遭受了一波致命打击。

伙食改了,男女都一样了,不是一样多了,而是一样少了。

别说其他没提前听到消息的知青们了,就连提意见的那个女知青也傻眼了。不过,她的心理素质还不错,只是刚听到消息时,脸色微微一变,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横竖她吃的跟原先还是一样的,没啥好说的。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别提当初那女知青跟赵红英说这话时,并没有刻意背着人。很快,就有人说她就是罪魁祸首,气得她抹着眼泪就去找赵建设了。

直到这个时候,赵建设才明白过来,自己又被亲姑给坑了。可转念一想,是应该下狠手给知青们一个教训,不过一刀切的确是过分了,他静下来心仔细的改了份工分标准,又叫来曾庆华帮他完善。这以前,最低工分也就是半大小子那一批,可这些并不符合知青们的能耐,所以又适当的调小了几档。

完善过后,公告一出,以后不分男女,只按多劳多得。

回头,赵红英就把赵建设骂了一通,这不是给她找事儿吗?真要这样,她咋给知青们分饭呢?

赵建设一听这话,也没错,又问了曾庆华可有什么其他法子。曾庆华正心动小学老师一职,倒不是他怕干农活儿,而是不希望丢了自己苦心学来的知识,因此,回去后苦思冥想,还真叫他想出了个法子。

也不是他原创的,而是以前城里就有的。叫觉悟票,分两种,一种红色的代表觉悟高,一种绿色的那就是相反的。如果一个月领到的绿色觉悟票超过一定的数量,下个月饭食就少减少很多。

队上没必要完全学,但是可以借鉴一下觉悟票的做法,可以分为干活卖力的和干活敷衍的,回头口粮就按照这个分。

赵建设并没有立刻照做,他只是跟公社干部分享了这个办法。公社干部正愁拿那些知青没办法,瞌睡遇到枕头,当即就决定由公社出面,跟县里的印刷厂反应,印一批觉悟票。为表示公平,索性面对全体公社社员包括知青们,也就是说,如果社员出工不出力,也一样会被发觉悟票,不过因为社员并不吃大锅饭,就统一记在工分本上,超过一定数量,到时候倒扣工分。

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又唰唰的过去了。

老宋家自留地里的花生成熟了。

有前头红薯的教训,赵红英特地只叫上两个儿媳妇儿,一道儿去地里。对了,喜宝也跟着去了,捧着她的搪瓷缸子,摇摇晃晃的跟到地里。

张秀禾和王萍都是满怀着希望来的,想着花生成熟了,家里就又能多个菜。

至于赵红英,她的心头更是火热热的,坚定的相信老天爷那么疼她,一定会叫她大丰收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她担心花生的个头太大了,到时候得藏着掖着,不能叫别人发觉了。

回头看了眼戴着小草帽坐在田埂上的喜宝,赵红英甩开膀子开始翻地,一下就拔出了大片的落花生。

“妈!好多的花生,今年大丰收呢!”张秀禾激动坏了,她娘家那头,也有花生地,以前当然是见过的,就是花生没那么多,个头瞧着差不多,数量却足足少了一半还多。

赵红英也发现了这点,在心里长出了一口气,她就怕又出了大块头花生,到时候哪怕做些盐水花生的给孩子们当零嘴,只怕也得小心翼翼的。看到这一幕,她彻底放心了,也没管那些,打算先都□□,抖了抖泥土,搁到了筐子里。

婆媳仨一人一垄,弯下腰拔起花生秧,麻溜的把泥巴全抖了,打算提回去慢慢摘。不多会儿,一小块没多久就拔干净了。

王萍还有些舍不得:“这地里肯定有遗漏的。”

“回头叫强子他们来捡。”赵红英招呼一声,赶紧往下一块地去。自留地就是这点不少,东一块西一块的。不过,动作快一些,一下午还是能都收走的。

等回头两个筐子都装满了,张秀禾和王萍先回家一趟,都倒在堂屋里后,再拿着空筐子回来继续。一下午时间过得很快,所有的花生地都收获了,零星散落的就只能等几个小孩崽子放学来捡了,反正不干活也是疯玩。

回家后,赵红英吩咐俩儿媳妇儿赶紧择一些出来,晚上煮咸水花生吃,又哄了喜宝待在家里,自己匆匆出门了。她还得给知青们做饭呢,想着回头收拾好了,给隔壁和队长家都送一些去,叫他们也尝尝鲜。

家里的张秀禾和王萍边忙碌着边闲聊。

“这花生可真多啊,瞧瞧,各个都鼓起来的,到现在我还没看到有瘪的呢。”尝了两颗,“味道好像比我以前吃的好,喜宝也尝一颗。”

“咱们得快些摘好,明个儿一早就晒出来。干透了才能放得就。我看啊,这么多花生,紧着点儿吃,能吃到明年呢。”

“那可不是,卫他们也爱吃花生,今晚咱们多煮点,大丰收呢,可不得叫家里人高兴高兴。”

两人越说越高兴,这年头谁还不盼着吃饱吃好?老宋家的粮食倒是够了,最近几年都是大丰收,看今年这情况,应该也差不离,不用担心挨饿了。像张秀禾和王萍,都不是本队的人,她们娘家比这儿苦多了,加上每家的兄弟姐妹都多,打小都是半饥半饱过来的,像这样每天每顿都吃饱的好日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正说着话呢,家里的孩子们就都回来了,张秀禾就叫他们提上个篮子,去地里捡花生。

春丽几个女孩儿高高兴兴的挽着篮子出门了,强子和大伟则是垂头丧气的答应了,他们不敢不答应,只能爽了小伙伴的约,蔫巴巴的跟着妹妹们干活去了,不过一想到晚上有好吃的,这俩又乐呵了,高呼一声就冲到了最前头。

喜宝也想去,张秀禾怕那几个玩起来顾不上她,索性也给了她一株花生秧子,教她摘花生,边教边抱怨着:“毛头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我看啊,全家里头就数他最忙活,见天的往外头跑,一刻都不得闲!”

最新小说: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八零好福妻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九零福运小俏媳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谍海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