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8;&12288;太阳才刚露出半边脸,茯苓就已到了杜府。
&12288;&12288;杜之涣和家丁仆从们已早早把要抄写的书整理了出来,码得整整齐齐的堆了两个大木箱子堆在偏厅,打眼一看少说也有几百本。
&12288;&12288;书籍是清一色的纸质线装本,且均是手抄本,通过在这个时代近一年的生活,茯苓已然知道这里的人还没有使用活字印刷术。
&12288;&12288;在自己的那个时空里,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就发明了泥胚的活字印刷术,让茯苓诧异的是这个时代的诗词歌赋及文明的进程均和北宋时期相当,据说早在上个朝代官府就设立了造纸作坊,只是没想到印刷业的发展却如此落后。
&12288;&12288;也恰是这样的偶然给逆境中的茯苓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12288;&12288;杜之涣很有主人风度的招待茯苓吃了早饭才开工,昨日带回的食物和今日的早餐,于富贵之家的杜之涣或许仅是一种礼貌,之于茯苓却是雪中送碳。
&12288;&12288;早饭虽是一笼鲜肉小笼包和一碗小米粥再配上府中下人腌制的爽口小菜,对茯苓来说却是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想想二小还在啃着干馒头,最后还剩下的两个小笼包终究还是没舍得吃,悄悄的用昨日包烧鸡的油纸包了趁主人不备装进兜里。
&12288;&12288;“吃人家的嘴软”,吃饱喝足了就得把主人家的事办得妥妥的。
&12288;&12288;活字印刷术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复杂非常,无奈牛皮是自己吹下来的,怎么着也得硬着头皮做下去。
&12288;&12288;首先要确定用什么材料、哪种方法、什么字型,这些都要一一和杜之涣进行商榷,然后要准备材料、制版、刷印等,工艺之繁杂、耗费人力物力之巨大,出乎茯苓的想像。
&12288;&12288;摸着兜里还没捂热的银子,茯苓咬咬牙甚至有把银子退给杜之涣,放弃这看起来几乎难以完成的工作。
&12288;&12288;让茯苓没想到的是,在了解了整个制模印刷方法和过程之后,一向沉稳持重的杜之涣竟然兴奋得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激动的声音都有些发颤道这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无论成功与否,必将全力以赴。
&12288;&12288;杜之涣还声称,若此次印刷成功,便向官府上奏本推行这项印刷技术,同时一并举荐茯苓。
&12288;&12288;举荐倒是免了,茯苓本意也只是赚点银子花花,自己也只是把别人发明的专利倒了个手而已。况且在这个朝代,一个十多岁的女童无师自通这些东西,终究是难以自圆其说,搞不好被官府当做妖孽一把火烧了自己都有可能。
&12288;&12288;一想到这些,茯苓不禁打了个寒颤。
&12288;&12288;有杜之涣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加之茯苓的技术指导,杜府的几十个家丁、丫鬟齐上阵,又从外面请了雕刻的匠人,从最开始的泥胚实验到后来的木版印刷,前前后后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失败、改进,最后终于印刷出效果较理想的第一本印刷版书籍。
&12288;&12288;杜府众人竞相传看这本凝结着大家伙辛勤汗水的“宝贝”书,参于此次印刷的每一个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12288;&12288;直到后来全部印完杜府的897本古书,前前后后一共耗时3个月零8天。
&12288;&12288;这三个多月,杜之涣、茯苓与家丁、丫鬟们一起衣不解带、不分昼夜的忙碌,更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早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2288;&12288;当然这件事也惊动了杜员外——杜远山。
&12288;&12288;在这里就先八卦一下杜家三代人的“前生今生”。
&12288;&12288;杜家祖上在杜员外以前均是官宦世家出身,杜之涣的祖父竟然是前朝宰相杜甘霖。
&12288;&12288;杜甘霖乃先帝托孤重臣,为报先帝知遇之恩,眼见周边列国日益强大,而梁国国君却每日饮酒作乐、夜夜笙歌。
&12288;&12288;不思变图强也就罢了,关键是任用奸佞排挤忠良,朝中的股肱重臣已是死的死,走的走。
&12288;&12288;而每每杜甘霖上书请旨欲修正朝中律法,改变世家子弟、地方官员只手撑天的局面,改进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轻徭薄赋以囤积国力时,便受到朝中守旧派与势力阶层的极力反对,眼见皇帝昏庸不作为、国力式微,朝中官员又结党营私,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不愿与贪腐之徒沆瀣一气的杜甘霖心灰意冷,便自请解甲归田,告老还乡。
&12288;&12288;杜甘霖的家乡本就在京郊,其子杜远山便以经商为生,加之杜甘霖往日的声望和人脉,杜家后人在短短二三十年间便成为京城富甲一方的巨贾名流。
&12288;&12288;这些传闻轶事也都是茯苓从杜府的丫鬟小厮口中零零星星听到,拼凑后得知。
&12288;&12288;话说到了杜之涣这一代,少年时代便文采斐然的杜之涣,除了子承父业以外,尤喜文墨,常寄情山水,云游于山川湖海。
&12288;&12288;18岁时杜之涣便才名远播,23岁时文采字迹、书画技巧更是自成一派,且练有一身好武艺,真真乃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12288;&12288;令世人惋惜的是杜之涣如此才情卓著的青年却无心科举仕途,每日吟诗作赋只为兴趣爱好,每朝闻鸡起舞只为强身健体。
&12288;&12288;更为难得的是出身富贵之家的杜之涣却没有一丝富家子弟的纨绔之气,为人低调谦和,不拘小节大而化之又极富同情心,对待家丁下人们也是尤为和善关切。
&12288;&12288;能有如此有为的后人,想必这和杜府的门风家训也是密不可分的。
&12288;&12288;在家丁和丫鬟仆从们的口中,杜之涣本人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了,看到家丁们几近痴迷似的崇拜眼神和小丫鬟们发春似的描述,茯苓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于她们无异是男神一般的存在。
&12288;&12288;在印刷书籍期间为了干活方便,茯苓征得杜之涣的同意,干脆把二小一起接到了杜府暂住。经过三个月的调养,二小的病早已痊愈,整个人也胖了一大圈。
&12288;&12288;腊月十五这天,杜府上下很低调的办了一场庆功宴——为此次木版活字印刷术的大功告成。
&12288;&12288;此次宴会除了茯苓和杜府一众人外,杜员外还邀请了自己的世交及家眷子女。
&12288;&12288;与此同时,朝廷下的表彰圣旨和封赏也到了杜府,当然这个头功是杜之涣的,赏赐什么的也跟茯苓无关,自己只拿该得的那一份就好。
&12288;&12288;这是茯苓跟杜之涣的约定。茯苓心里清楚,树大招风,自己这棵小树苗受不起那么厚重的福禄恩典,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在这个乱世中带着弟弟妹妹过安稳的生活,衣食无忧,平安喜乐即可,别无他求。
&12288;&12288;只是不明就里的杜之涣却对茯苓的“淡薄名利”又多了一层欣赏。
&12288;&1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