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小说导航 > 历史军事 > 梦回二战2 > 第116节 辽德军工大合作

第116节 辽德军工大合作(1 / 1)

翻阅1840年后的中国近代历史就不难发现,日本、苏俄、英国、法国等东西方的列强大国无一不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四国因此而无不让中国人痛恨得咬牙切齿,但反观也是西方列强之一但却屡受围攻的德国,中国人和中国政府(不管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对其充满一种十分奇特的好感:

张学良当然不是什么“德粉”,他只是巧妙地借助德国的力量来加速中国的复兴和崛起。

希特勒的办事效率非常高,一方面源于他急切想要复兴德国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张学良的高度信任。当张学良和戈林、里宾特洛甫在2月18日正式签署了《中德合作条约(辽德部分)》后——该条约非常详细,同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部分厚达3000多页,南方部分只有100多页,分别是柏林和沈阳、柏林和南京签署的——第一批三十多艘德国的大型商船便在月底抵达了天津、青岛、营口、大连等张学良手里的北方港口,带走了二十多万吨原油和几万吨别的工业原料,同时带来了大批的重工业机器设备以及上万名德国的科技人员和德国军队的技术军官。实际上,中国北方十省境内此时的德国人已有五十多万,都是张学良趁着德国魏玛政府无力振兴德国、德国经济凋敝衰退、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招募来的,算是辽系和德国民间的合作,但现在的合作是双方政府展开的,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语。香满路言情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小说、违背法律的小说,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

自清末开始,中德就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以及军火贸易同盟。由于德国刚刚完成统一,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德国对中国基本没有怀有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野心,而中国也将德国看作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西方伙伴,清朝末期的新军编制基本都是德国武官制定的,清军装备的现代化的火枪、火炮、军舰也大多数都由德国生产,比如著名的克虏伯大炮、北洋水师的“定远”级铁甲战列舰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北洋政府的现代化军队也都是由德国教官顾问所建。

第三,德国人的性格和德国人在世界上的口碑信誉比英法日苏等国好得多。比如在非洲,为德国人干活做事的非洲人能获得不低于德国本土工人的薪水,英法等国完全就是进行粗暴奴役,当地人在被迫干活后一分钱得不到是很普遍的事,德国人严谨、公平、认真、古板的国民性格比起自称“上帝的选民”但却堂而皇之地干着魔鬼撒旦的丑恶勾当的英法苏日等国赤裸裸的强盗嘴脸无疑要让中国人更加感到接受和欢迎。在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和中国签订公平互利的平等条约的西方大国就是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前后,由于德国已经成功崛起,因此也有了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中德关系就此陷入低谷,直到后来1918年双方互相宣战而彻底破裂。

此时的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连年混战状态,因此军火需求数量庞大,这就使得作为军火生产大国的德国开始着眼于打入中国庞大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市场。另外,德国对中国的内政不感兴趣,双方政府也不会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也认为德国的历史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德国的统一可以作为国民政府真正统一中国的范本,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再度联手合作。

中国和德国在军事、工业、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就此正式展开来。当然了,张学良的辽系占绝大部分,蒋介石的南方只占一小部分,这是因为德国需要中国南方的钨矿、桐油、猪鬃等北方十省没有的资源,所以也跟南京政府进行了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双边合作,但德国和南京的合作在规模上比起德国和沈阳的合作,简直就是望尘莫及,中德合作有90%以上的项目都是在中国北方展开的。

北洋政府垮台和中国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后,中德两国又再次携手。原因也很简单,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国力被大幅度削弱,又陷入了崛起之前的穷困、无助状态,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然是东西方列强瓜分和殖民的对象。两个又穷又弱的国家因此不得不再次联盟起来,再次取长补短,以实现各自的复兴目标。

历史上,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建立后,中国是德国在远东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两国每年贸易额超过2亿美元,同年的日德两国的贸易额则不满1亿美元。德国急需中国出产的钨砂、猪鬃、桐油、锑、锰、锡等工业资源,作为交换,中国从德国这里获得大量德式武器,并有大批德国军事顾问来到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建立现代化的德械军队以及指导蒋介石平定内乱。抗战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中央教导师等都是戴着德式m-35钢盔、拿着德式枪械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抗战前,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预计建设三十个整编德械师以备抗战,后来,这些精锐部队大部分都消耗在了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卫战中。即便到了1937年7月中日全面开战,中德合作关系还是藕断丝连,希特勒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1941年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南京政府以及中德两国正式互相宣战,才完全地结束这场“第二次中德合作”。

甲午战争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中国采取与其他大国“趁火打劫、蜂拥瓜分”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怀仁态度,清末重臣李鸿章也多次出洋访德,以学习德国迅速强大的经验。另外,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也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比如,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德国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第一批发电厂和炼钢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也是使用的德国生产的aeg电机和水泵。

这场第二次“中德合作”是从1920年开始的(第一次“中德合作”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与德国的合作)。

张学良的辽系与希特勒的德国展开全方面、全方位的合作,是从清末就已开始的中德合作的延续、加深、扩大。

首先,德国虽然也曾对中国发动过入侵殖民战争,但规模和带来的危害比起日、苏、英、法四国要小得多;其次,德国是西方列强里完成国家统一以及崛起比较晚的国家(德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而英国在三十年前就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了),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自然屡屡地遭受英法苏(俄)等国的联合打压、政治孤立、外交丑化、经济封锁、军事干涉等群攻,这自然使得同病相怜的中国对其产生同情,况且“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

张学良此时“横插一脚”,这场“第二次中德合作”本是德国魏玛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展开的,但在他的强力干涉下,全面地转变为了“取代德国魏玛政府的德国纳粹政府和中国辽系政府展开的”。——德国在一战后、希特勒崛起前的政府是魏玛政府,在希特勒崛起后被纳粹政府取代。

第四,德国人拥有世界一流的军工素质和科技水平,其工业发达也冠于全球,但其本土狭小并且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却积弱久矣,工业和科技都十分落后,两国都有崛起强盛起来的决心和意愿,并且两国相隔万里,在领土争端、国家利益上基本没有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中德两国屡屡联盟、取长补短就是情理之中的必然了。

最新小说: 云台春 我死后,嫡兄们都疯了 抗战之超级空降 七零之炮灰养娃 染指皎月 福晋 嫡女谋嫁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开局就造歼星舰! 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