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小说导航 > 历史军事 > 初唐大农枭 > 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

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1 / 1)

李渊在夏国看了几个月,积压了很多问题,就是想临行前,找于秋问个清楚。

虽然他现在改主意了,决定等夏国的阅兵仪式之后再回去,但好不容易和于秋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也不打算把自己的问题继续存着了。

两杯酒下肚之后,他便跟与自己左右而坐的于秋开门见山的道,“你觉得,朝廷治下想要学习夏国的话,应该怎么改,或者说,从什么地方先改起?”

于秋看了看李渊的眼睛之后笑了笑,心里虽然想说,‘当然是从你改起’,但是嘴上却是道,“可以先从通商口岸改起。”

“怎么个改法?”李渊继续问道。

于秋再度答道,“设立经济特区,比照夏国,实行全新的制度。”

“设立经济特区?像苇泽关这样的通商关口位置,我都设立成经济特区么?”李渊似有所悟的道。

于秋点头道,“苇泽关现在应该算是朝廷治下最接近经济特区的位置,它可以作为一个向北的经济特区,还有向南,向西,向东,和中部的经济特区,都要设立。

先在特区改革制度,再慢慢的延伸发展到全国,可能就会轻松一些了。

当然,管理这些经济特区的官员,必须得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够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有新潮的思维模式。”

“那又如何得到一批这样的官员呢?”李渊再度追问道。

于秋想了想之后答道,“可以开培训,针对性的教育,然后,选出学的最快,最有悟性的人当官。”

“开培训班?”李渊有些懵逼的看向于秋道。

培训班培训官员,这可是个新鲜创意,在这个时代,虽然科举已经开始有雏形了,但其实实行的还是举荐制,一些有才,想出仕的读书人,通常都要在现在朝廷任职的高官门下行卷,接受一定的提点教育之后,才能做官。考前教育,甚至还重于考试。因为考试通常是开卷考试,还不糊名。

用这种开培训班的方式,等于是一定程度取消了举荐制度。

“是的,找一些家世清白的且识字的年轻人在夏国各部学政,每隔几天集中上几节课,一两年就可以出成果了。”

“那感情好,等回了长安之后,我便去挑选人。”李渊听说一两年就成,顿时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您怎么挑选?”于秋笑道。

“当然是,让大臣们去民间收罗举荐啊!”李渊理所当然的回答道。

于秋摇了摇头道,“这样的话,您找来的,肯定会是一帮身后代表着某些权贵大臣利益的人。”

李渊闻言一愣,他知道于秋说的在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又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您没有在我们夏国的学校看过么?”于秋有些诧异道。

“看过了啊!”李渊不知所以的道。

于秋循序渐进的问道,“您觉得学生多不多?”

“多啊,我虽然还没看全,但听说今年光入洺山书院的学生都有两万多人,你们夏国全境,现在都有三十多万小学生了吧!。”

“是啊!三十多万,如果李唐普及了教育的话,可能是三百多万小学生。这么多人中间,您想要什么方面的人才都有,将来何愁国家无人治理。”于秋感叹道。

“说来说去,还是要普及教育。”李渊一脸悻悻然的模样道。

“不普及教育,就不可能做到夏国现在的程度,这个建议,我两年前就跟你们提了,如果那个时候就跟进,再过个三五年,你们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也会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现在么,可能至少还要等八到十年了。”于秋摇头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几年不都送了很多孩子来洺山书院读书么,再过几年,几百上千的孩子从洺山书院毕业,就可以帮助朝廷管理地方了啊!”李渊更加不解的道。

于秋向李渊解反问道,“莫非,您以为夏国能有今日,是靠我一个人支撑起来的?

不是的。

是靠所有的官员,所有的百姓一起共同努力支撑起来的。

因为,人吃三个饼会饱,但只吃第三个饼,是不会饱的,前面两个也要先吃下去垫肚子。

如果不是我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开办扫盲班,让所有百姓都认字,懂得一些道理,他们就无法支撑起了我们夏国各种工业,商业,农业的发展。

说那些您可能不懂,我打个简单的比喻,他们不会学问算术就无法开的起夏国的这么多店面,没有这些多的店面,就无法售出夏国产出的货物,您看看现在那些外国来咱们夏国做工的雇工们,出门都得主家带着,您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在我们夏国,不识字,看不懂路标,不知道怎么坐车,连出门逛街找事情做,都会迷路,方向都摸不到。

而仅靠一两个聪明的官员,来带动一地的发展,就算是再好的情况,也就那个样,甚至都不可能超过我们夏国农垦区的水平。

而只有所有人都更加聪明,都有发展壮大的心,才能让日子过的蒸蒸日上,看不到上限和尽头。”

“可是,推行全民教育,太花钱了,朝廷支应不起啊。”李渊苦着脸道。

“钱,挤一挤,借一借,总是会有的,您又想要朝廷快速发展,又不想出钱投资,哪有这样的好事情?”于秋摇了摇头道。

李渊皱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道,“不对啊!咱们刚才不是在聊这个话题,你就告诉我,该怎么选人送来你们夏国的培训班就好。”

于秋笑了笑道,“很简单,跟我们夏国的升学制度一样,让所有学生考试,学的快,考的好,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进洺山书院读书,实在学不进去的,掌握基本文化之后,转去学手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需要人才的,就像制造这坦克一样,有的人能画图设计,有的人,却可以通过自己熟练精湛的手艺,按照设计要求,将很多复杂的配件给制造出来,组装成型。

不过我得提醒您,基础不扎实,成就上限始终有限,想要长远的发展,还是得推行全民教育。”

“推行教育的事情朕想过了,明年可以先在关中搞,不过,这得需要你们夏国的支援。你倒是先告诉我,怎么考试选人。”李渊最终被于秋说服了,摸着胡须道。

由于他之前推动的借贷养殖业务,外加上今年关中百姓们已经种上了高产粮种,生活压力已经不大,让关中百姓家里的小孩子去读书,或许能够实现,其它的地方他就真管不过来了。

“您看过我们夏国的学校,自然也看过他们的考试啊!就是学生带着笔墨进教室,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在考卷上答题。反正被录取了,他们也不过是获得了在培训班学习的资格,没有足够的水平在培训班毕业的人,咱们也不会让他们上岗工作。

正好,今年冬天我们夏国会开一个班,培训一批预备公职人员去上港经济特区做事情,朝廷现在发榜的话,可以让想要学政做官的人,直接来夏国考试。”于秋给李渊讲解道。

“直接来夏国考试么?这感情好,朝廷能省很多事情。”李渊一点也不客气的道。

“他们在洺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会直接去上港特区那边实地学习,就是,不知道他们学习完之后,还愿不愿意为朝廷做事。”于秋知道李渊是打着让夏国免费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小心思,笑了笑道。

“呃,这,他们是朝廷治下的人才,怎么能不思报效朝廷呢?”李渊摸着胡子的手一停,愣道。

“他们学成了之后,就会看清楚社会的脉络,知道很多营商,做产业,发家致富的法门,而且,在夏国做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在朝廷做官要好很多,他们又为什么要去朝廷做官呢?”于秋摊手向李渊问道。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渊知道于秋说的没错,很是郁闷的道。

“当然是在他们通过了考试之后,由朝廷来支付他们的学费,提供他们的食宿花用,他们的学资是朝廷出的,不为朝廷出几年力,就说不过去了。”于秋笑道。

“得,说来说去,还是要朝廷出钱。”李渊很是不愿的道。

于秋本来是想说:您都敢一句话,把两百万贯投到博彩行里,怎么就舍不得花几十万贯,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呢!

但想了想,还是更加温和的道,“更好的建立长效机制,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钱,您越是舍得花在这些方面,就会变的越有钱。”

花钱是为了赚更多钱的道理,李渊自然是不懂的,尤其是将这个道理嵌入政治里面的时候,在他过往的认知里,自己的钱没花出去,就是自己的钱,花出去了,就是别人的钱了。

而于秋,则是恰恰与他的想法相反,他一直在思索着怎么花钱,在前年夏国挣到三千多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一亿贯,在去年夏国赚到九千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两亿贯。

今年夏国的收入,可能会达到两亿贯,他则是提前准备上马通往长安,高句丽,新罗,百济,和西域的铁路,花销不知道要去到几亿贯。

要知道,在国务院原本的统计预算中,十年以后,李唐,高句丽等国才会具备支撑修建铁路的经济和生产量体。

然而,由于夏国的发展太过快速,等不起他们了,直接与他们合作快发,差不多帮助他们加快了一倍的时间,五年以后,说不定火车就通了。

而因为有了他的这些花销刺激,夏国,乃至与之合作的各国的百姓们,都能赚到更多的钱了,也更加有了建设家园的意愿,而整体工商环境好了,则能让于秋赚到更多的钱,不断的将收益推高,拥有足够的资本,去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最新小说: 我在大秦开酒楼 稻荷妖神记事 直播:我家猫咪会修仙 野外生存最强狙神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德意志的荣耀 末日求生:开局有求必应,百倍暴击! 大秦:赐死皇孙,我传国玉玺护体 村里有个空间男[重生] 掌心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