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小说导航 > 历史军事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二百零八章——贞烈郑田氏

第二百零八章——贞烈郑田氏(1 / 1)

福建漳州同安王府的书房之内,同安王郑芝龙客客气气让自己的长子、海澄王郑世森和“次子”、御前侍卫郑世忠落座,这才神情落寞的说:

“森儿,你刚才可是说你的胞弟、审儿?”

“父亲,正是郑审。他无有一日不想回到父亲身边尽孝……”郑世森闻听此言,急忙起身回答。

“可他现在叫做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却突然打断了大儿子的话,用日语说道。可怜郑世忠却是一句也听不明白!

“可是父亲,我们的生母死的悲壮,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郑世森,或者说福松,此时再也不顾什么礼数,把憋了好久的心里话,也用日语脱口而出!

“唉!森儿,你娘死的悲壮,我是知道的。父亲对不住她……”郑芝龙却换回汉语,认真的说。

“只是朝廷已经册封她为一品夫人,不是也把当年的恶人交予你一一手刃了吗?”

“父亲,那几个人罪有应得!但,正主他,现在却还在北京当着他的吏部尚书!”郑世森虽然随着父亲换成汉话,可双目之中的杀气却一点也没有减弱,而且,郑世森口称“北京”,并非“京师”,乃是用了前明的称谓,用意不言自明。

大清海澄王所说的“正主”,正是当今大清朝的吏部满尚书韩岱!

原来,和后世三百多年普遍以为的决然不同,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并非是受辱之后羞愧难当、自缢而亡!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史籍记叙中掺杂风闻传说,严重失实。就连当时的人们,往往不清楚田川氏的身世及其为人,只知道她来自东洋日本。有的人用歧视的眼光看待田川氏,视她为“夷女”、“倭妇”,并从此出发,胡猜和妄论其死因。

最早根据风闻消息记叙田川氏死难的,恰恰是黄宗羲。他在《赐姓始末》书中说:“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黄宗羲的田川氏“受辱自杀”说,传播颇广。在国内。钱澄之《所知录》、郑达《野史无文》、凌雪《南天痕》、吴伟业《鹿樵纪闻》和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等书。均持此说。在国外,日本《长崎夜话草》、林春胜《华夷变态》和斋藤正谦《海外异传》,亦都采引“受辱自杀”说法。

其实。黄宗羲记叙田川氏死难,“其言颇涉滑稽”,本之传闻,原不足信[1]。但是,由于黄宗羲失实的说法经广泛、长期流传,以致积非为是,贻误至今,影响人们对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掩没她气节坚贞的本来面目。

而如今的顺治朝,在郑氏满门心中,自然知道田川氏罹难的真实情况,并且对她的贞烈本色抱有极大的敬佩,对当时的清兵怀有极大地仇视。其实,郑田氏【翁氏、田川氏】并非“受辱自杀”,而是不畏强暴,在与凶残的清固山额真韩岱进行斗争后,壮烈殉节的。

当年韩岱奉贝勒世子博洛之命,统帅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畏惧其兵威,不敢迎战,或者说按照约定不行抵抗,而是收敛家众,带着家资和子女登上兵船,弃城而出,停泊到了外海之上。而翁氏却手持匕首,不肯随他们而去。众人再三规劝,这位“倭妇”却毫不妥协、大义凛然。无奈之下,众人只能丢下她各自散去了。

清军大兵一到,自然发现了这名与众不同的日本女人。况且她虽然年纪大了些(当时已有四十五岁了),却徐娘半老、姿色犹存,时任满洲镶白旗固山额真、一等辅国将军的宗室韩岱,对其一见倾心,【这家伙有典型的恋母情结!我去!】想要裹挟而去。原本就等着这些蛮夷来和自己过招的田川氏怀藏利刃,肃然而立,大声说道:

“我是大明安南伯、飞虹将军之妻,怎么能够被你们这些北虏狗豚之人轻薄非礼?贼将你休得胡言乱语、淫话百出!”

说完,就用怀中匕首刺向了韩岱。韩岱情急之下,拔出配刀“直贯其腹”。难能可贵的是,田川氏此时依然站立不倒,忍着剧痛大骂不绝,最后力竭而死。这情景完全可与当年黄道周不肯降清,在金陵刑场上,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的悲壮场面相比。可惜当时的南明遗民,为了突显清军的暴虐凶残与禽兽行经,保留了黄道周的历史真实,并赞誉其为“一代壮烈士”,却故意泯灭了一位“倭女”的“烈妇”本色,代之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奸淫受辱而自缢”的低层次演绎。

由此可见,田川氏前来中国是准备为丈夫和儿子的祖国而死的。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与母亲田川氏一齐劝阻,“芝龙欲降,成功哭谏之,不听,夫人苦谏亦不听”。芝龙既降,被挟北去,清兵所到处,烧杀淫掠,无辜百姓惨遭兵祸。清兵的暴行激起田川氏义愤,这和她最后持剑抗暴,“不屈而死”,是一致的。

对于这一点,身为田川氏丈夫的郑芝龙,以及儿子的郑成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因为,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郑田氏并未受辱,而是不变其节,凛然赴死,堪称为一代巾帼贞烈!

而刺杀田川氏的韩岱,其后虽有波折,仕途却也基本顺利,自一等辅国将军累进辅国公、镇国公,历任吏部、刑部满尚书,如今已加太子太保衔,再领吏部满尚书,可谓高官得坐、安然无恙。

郑芝龙闻听大儿子说到了吏部尚书,有些投鼠忌器,慢吞吞说道:

“为父去年离京之前。朝廷不是贬斥了韩岱了吗?”

的确,顺治十一年九月,为了弥补东南郑氏的怨气,福临对儿子玄烨的献策举一反三,的确借着当年敬谨亲王尼堪征伐湖南败绩的名头,对一批臣子进行了处分,其中就有韩岱的份。本来,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后,对韩岱的罪名拟为“削职籍其家,降为庶人”。虽然未曾言及郑田氏只字片语。却无名有实,也算颇给郑芝龙和郑成功面子了。

但随着郑成功的顺利归降,朝廷中有些人似乎以为大势底定,又在今年正月。动议皇帝下谕旨给吏部。说:“朕惟贤才难得。政事需人。必舍短以取长,宜计功而忘过。特颁恩命,图任旧臣。原任吏部尚书韩岱、原任固山额真伊尔德阿喇善等。俱从太祖太宗时效力。或膺部务勤劬,或佐戍行劳苦。若以一眚[shěng,过错之意]终锢,朕心不忍。兹特复其原任。韩岱为吏部尚书。伊尔德、阿喇善为固山额真。赦过宥罪,既弘施雨露之恩,尽职奉公,宜益励冰霜之操。尚其永念,勿负朕心。”更在一个月前的不久,给削了爵位的韩岱复授了镇国将军品级,几乎毫发无损了。这也是为何这次重阳节,海澄王郑世森愤愤然旧事重提的一个主要原因。

“明着贬斥,实则如故。如此言而无信,父亲如何咽得下这口气?”郑世森不依不饶,誓不低头的样子。

“世森,他毕竟是宗室!”郑芝龙又看了一眼一旁的二儿子郑世忠,低声说道。

“宗室?何来宗室?依儿子说,宗室此时正在广西罹难,我等臣子却认罪做……”郑世森情急之下,差一点脱口而出“认罪做父”这样的话来。

“放肆!”

终于,顾不得官衔大小了,郑芝龙低低的声音呵斥一句,力图将父与子的位置摆正。

“父亲息怒!”看到大哥还是死倔,郑世忠急忙起身两边规劝。

“大哥,父亲也有父亲的苦衷。我等做儿子的,还要秉持孝道啊……”

“国将倾覆,何以为家?”不料郑世森却不给面子,打算今日先发制人,从道义高度占得先机。

“国之将覆?大清江山稳固,天下抵定指日可待,不知海澄王何出此言啊?”郑芝龙还是看着二儿子,使出海商圆滑计略,就是不接你的话茬!

“父亲!我等汉家儿郎,为何偏要投靠满洲北狗?不若早作打算,就以厦漳之地为根基,东出图台湾为后院,西进联络永历朝廷,以图北伐之日……”郑世森念念不忘恢复大汉天下。

“好了,森儿,我的海澄王,你早已不是隆武的延平王了!你口口声声大义凛然,却始终置父子兄弟之亲情于不顾啊!我来问你,你若起兵逆反,京师中你那两个兄弟的性命怎办?你想过没有?”郑芝龙再看一眼二儿子,充满期待。

“大哥,父亲说的不错啊!”终于,开了窍的老二开始帮腔。

“大哥,如今之事,天下有识之士自有明鉴。永历帝虽是大明宗室,却毫无朱明太祖洪武之志,只知道东躲西藏,却又任用奸佞,无所作为。为这样的皇帝卖命,总归是鸡飞蛋打啊!再说了,小弟这两年在京师,却知道当今皇上的确堪为一代明君,励精图治、志在天下,不若真心实意辅佐圣主,也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天下!”

“唉!二弟,你又知道几多?这个皇帝即使再圣明,却还是蛮夷之君啊!”郑世森打心底抛不开“夷夏之辩”。

“森儿,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父只问一句:你麾下众多兵马,若除却海商之事,又能维持几日?”郑芝龙开始破题了。

“这……不过,父亲,如今外海之上,朝廷也无力为之,还不是我等郑氏的海面?”郑世森信心满满。

“世忠,你来说说吧。”

“是,父亲!”刚刚从京师南下的御前侍卫郑世忠,在情报掌握方面比偏居东南的大哥有优势,于是就将郑芝龙南下以来,朝廷之内的大事说了个大概。

“大哥,据此判断,朝廷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火器,木兰演武就是明证。既然如此,海船大用火炮之事在所难免、指日可待了。况且,那位小小年纪的贝勒爷,的确厉害,总能出人意料。而且,我还打听得知,他对汉家竟比当今皇上还要仰慕……”郑世忠最后总结的论点,倒很让郑世森介意,忍不住半信半疑发问道:

“哦?果有此事?”

“小弟句句实言!”

“森儿,和你说实话吧。此子堪为怪异神奇,小小年纪就开口说话,而且句句针砭入理!为父南下之前,就是听了他的谋划,不急不慢一路缓行而来,果然如其所言,李定国那厮成不了气候,还不是大败而回?”郑芝龙笑着肯定二儿子的话。

郑世森闻听此言,知道父亲是说去年李定国和自己约定谋取广东,却因为自己的种种事端未能践约,结果狼狈西返的事情。

“父亲,你说如何?这件事他一个婴儿竟然也能未卜先知?”

“正是!可见天道轮回,大势如此,不是我们一己之力能够抗拒的。再说了,只要有了海船,能够大行海商,我等何必在乎中原之地,谁为正主?”郑芝龙准备说到正题了。

郑世森知道父亲说的是对的。没有海商贸易,他郑氏家族又有何立足之地?

“不过,朝廷却不够重视海商一事……”

“这个你不必担心,如今为父回来也有大半年了,心中也早就思虑周详,就想和你说道说道。你毕竟也是大清亲王,凡事我父子二人都需要相互护持才好。哦,还有你二弟,他在京城,也可做个奥援不是?”郑芝龙海商圆滑本性,在家里也是习惯性表露,就连两个儿子在眼前,哪一个也不会冷落无视的。

可听到“二弟”一词,郑世森却想起一件事情,急忙说道:

“父亲,郑审那边前几日托人捎话,说是想回来襄助父亲,他说……”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

未曾想,郑芝龙却突然制止了同为大清亲王的大儿子的话语,表现的焦急万分!

[1]见萧一山之《清代通史》第二编,第十四章,第五十九节,上海商务印书馆版,341页。(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大周王朝签到系统陆羽 朕如此昏庸,怎么成了星主 大宋不怂 重生后,恶毒女配拿稳白月光剧本 在下朱雄英:认钱不认人 哑后 大唐:高阳退婚,我诗仙的身份瞒不住了 傅小官董书兰 大明:论老六,还得是爷爷您呐! [综武侠]黑店日常经营中